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规模空前的歼灭战,发生在当时最有实力统一天下的秦国和赵国之间。赵国参战兵力多达45万人,双方总兵力超过一百万。最终,赵国遭受毁灭性打击,秦国一跃成为实力最强的诸侯,为后来的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千百年来,史学家对长平之战的得失进行了大量讨论,这场战争彻底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催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大帝国——秦国。
长平之战有一个最大疑问:秦将白起在坑杀赵国40万主力后,赵国岌岌可危,为何秦军没有趁机占领赵国,而是撤军回国?
一、秦军实力消耗巨大
长平之战结束后,秦军虽然取得胜利,但伤亡惨重——杀一万敌军,自军也损八千。此时秦军已疲惫不堪,若继续进攻赵国,战线过长,后勤难以保障,一旦赵国军民全力抵抗,秦军可能无法占领赵国,反而可能失去战果。
二、天时不利
战役发生在公元前260年农历九月,北方已进入冬季。赵军主力被围困46天,粮尽人困,多数阵亡。赵括率残军突围,但被秦军埋伏射杀。如果白起继续进军邯郸,到达时正值寒冬,作战风险极高。作为统帅,白起清楚这一点。
三、秦王下令撤军
战后,白起曾请求乘胜追击占领邯郸,但秦国谋士范雎建议撤军,秦昭襄王采纳了这一意见,下令整军回国。后来赵国议和失败,秦王再次命白起进攻,但白起拒绝,最终被赐死。
四、赵国仍具抵抗能力
虽然赵军主力被歼,但赵国民众在亡国危机下上下同心,必会全力抵抗。如果秦军贸然进攻,缺乏后勤保障,又面对顽强防守,胜算微乎其微,这也是撤军的重要原因。
五、赵国企图割地求和
长期对峙消耗了秦军大量兵力,赵国提出割地求和,但赵王傲慢自信,认为秦军虽然胜利但未占城池,是畏惧赵国拼死抵抗,因而拒绝求和,最终导致再次战争并灭亡。
六、其他诸侯施加压力
赵国惨败引起周边诸侯警惕,形成合纵抗秦态势。如果秦军继续冒进,可能面临魏、楚联合攻秦的危险。即便秦国暂时灭赵,也会错失争霸机会。事实证明,秦赵议和失败后,秦军被迫撤退,直到30年后秦始皇统一六国。
总结来看,长平之战虽然秦军取得决定性胜利,但因兵力消耗大、天时不利、赵国仍具抵抗能力以及诸侯压力等多重因素,白起选择撤军是谨慎而理智的决策,也体现了战争背后的复杂战略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