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清朝末年,有两个名字不可避免地会被提起:一个是慈禧,她在同治、光绪、宣统三朝中垂帘听政,实际上统治了中国近半个世纪;另一个是李鸿章,这位签署了清朝大部分不平等条约、被戏称为“裱糊匠”的人物。两人都是晚清政坛的风云人物,他们既是同盟又时刻提防着对方,交手无数次。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他们的第一次见面竟然是在他们都已拥有了显赫地位之后。
当时,李鸿章正在江南带领自己亲自组建的淮军与太平天国激战,直到太平军在南方肆虐多年,李鸿章才逐渐为人所知。而慈禧此时刚刚掌握了朝廷大权,权势虽大,但远未满足她的野心,她正密谋削弱顾命八大臣的权力。李鸿章的名字她或许听说过,但并未太过关注。
李鸿章的早期经历充满传奇色彩。起初,他只是一个翰林院的编修,曾随父亲参与团练工作,意外地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跟随湘军大将,李鸿章立下赫赫战功,甚至亲自组建了后来的淮军。这时,慈禧的丈夫咸丰皇帝去世,她刚刚成为皇太后,尽管在宫廷内声势赫赫,但她并没有意识到这个年轻的军官将成为她日后的竞争者。
随着李鸿章的淮军不断壮大,他成功平定了太平天国,并在江苏一带与湘军合力攻克南京,最终消灭了这场波及南方多省、持续14年的农民起义。此时的李鸿章已经成为清廷的重臣,慈禧也开始注意到他。
李鸿章的第一次朝见皇太后,是因为他想向慈禧上报自己的一项重要提议——发展洋务,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他早在上海与太平军交战时,就意识到西方军械的威力。为了让中国自强不息,李鸿章希望朝廷支持他引入洋务,推动现代化建设。
1864年夏,李鸿章如愿进入京城,亲自向慈禧太后和当时年幼的同治帝汇报。在汇报其他事务后,李鸿章提出了关于洋务的构想。然而,慈禧和其他宫中权贵似乎对这些新兴的改革理念不太感兴趣,他们与李鸿章开始聊起家常,问他家人如何,甚至注意到李鸿章旅行中的见闻。面对这样的回应,李鸿章虽然不太甘心,但最终还是结束了会面,心情沉重地离开了宫殿。
不过,李鸿章的改革构想并未因此打消,他很快找到了当时权力显赫的恭亲王奕,详细阐述了自己推动洋务的理由。没想到,奕对此表示了全力支持,并成为李鸿章的第一个盟友。
在那个封建社会中,皇权至上,慈禧和同治帝是所有臣民仰视的权力象征。当天晚些时候,李鸿章回到家中,年仅九岁的儿子对慈禧太后的样子十分好奇,问李鸿章见到的慈禧是什么样的人。李鸿章深深叹了一口气,回答道:“似有韬略,或无大才。”他认为慈禧看似雄才大略,实则不过是一个没有实际才干的领导者。这句话虽然简短,却准确地道出了慈禧的核心问题。
百年之后,回顾这一段历史,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李鸿章的这句话。慈禧太后的决策固执、刚愎自用,导致了中国在内忧外患中逐渐走向深渊,直至无数先辈为保家卫国,英勇奋战,才使中国在几度沦陷后重新站立。而此时,李鸿章作为晚清的核心人物之一,经历了历史的风云变幻,最终也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成为了清朝现代化的先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