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在晋阳起兵时,除了裴寂和刘文静参与了这一秘密计划外,还有一位看似不太可能参与的关键人物——张平高。他只是一个隋末时期的鹰扬府校尉,驻守在太原。那么,为什么一个军职较低的校尉会与李渊的起义有关联呢?
张平高,原籍绥州肤施(今绥德县),在隋朝末年担任鹰扬府校尉,负责太原一带的防务。表面上看,张平高的身份和李渊之间似乎没有直接的联系,毕竟李渊的地位远高于他。但实际上,事情的起因并不复杂。
李渊被隋炀帝杨广调离京城,派往太原担任留守,姜宝谊也随同他来到太原。在这个过程中,太原不仅有李渊的守军,还有一个专门负责监视李渊的高级将领——高俊雅。而张平高,作为太原守军的一员,早就和刘文静相识,因此,在李渊到达太原后,他自然和当地的军官有了一些接触。尽管他们并不算是亲密朋友,但也并不陌生,彼此之间的关系算得上是友好而合作的。
在隋朝末年,刘文静与裴寂等人已经密谋推翻隋朝,张平高作为军中的一名校尉,除了负责军中事务,还能帮助稳定军心。随着李渊的到来,他也成为了起义中的一员。
到了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终于准备好了行动,并在晋阳集结起义军。李渊任命张平高为军队的前锋,负责冲锋陷阵。在接下来的南下途中,张平高参与了多次战斗,虽然具体的战功不详,但他在长安一战后的表现无疑得到了李渊的重视。因此,他被晋升为骠骑将军,并被封为萧国公。
李渊上位后,为了奖励太原起兵中的功臣,张平高也得到了奖赏,获得了免死的特权,并被任命为光禄大夫,享有高贵的身份。虽然这意味着他暂时离开了政坛,但他仍然过得体面。
然而,随着李世民的崛起,张平高的命运发生了转折。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重新审视了那些曾参与起义的将领们的功劳,张平高的食邑被大幅削减,这意味着他在李世民政权中的地位下降。最后,他被调离京师,出任丹州刺史。然而,张平高的官场生涯并未持续太久,他因涉嫌传播“妖言”而被免职。这些妖言在当时被视为与政治谋反相关的罪行,虽然张平高曾因功免死,但仍难逃这一命运。
最终,张平高被撤职回乡养老,虽然地位有所降低,但至少得到了体面的待遇。不久之后,他因病去世,唐太宗李治追封他为罗国公,并在永徽年间追赠为潭州都督。
李世民对张平高的宽容是值得注意的,他不仅未加严惩,还让他以较为体面的方式退休。与其他因参与政变或政治斗争被处死的人物相比,张平高似乎并没有受到过多的牵连。或许李世民认为,张平高并未真正威胁到政权稳定,最多也只是对现状有所不满。因此,给予他一定的宽容也并不令人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