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刚刚被特赦的溥仪去派出所办理户口登记时,一位警员问他有何文凭,溥仪一时语塞,便提到了自己的一些老师,如陈宝琛、袁励准和庄士敦等。实际上,庄士敦在溥仪的众多老师中,算是最特殊的一位。那么,庄士敦到底有多特殊呢?
我们从庄士敦的背景来看,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人。1898年,庄士敦来到了香港任职。不久后,因溥仪需要一位会说汉语的英语老师,经过清政府与英国的交涉,庄士敦便成为了溥仪的英语教师。1919年,他来到北京,正式成为溥仪的英语老师,并因此开始了与这位小皇帝的深厚师生关系。
庄士敦的到来,给古老的紫禁城带来了新的气息。作为一位西方的教育者,他不仅教授溥仪英语,还将西方的先进思想和科学带进了紫禁城。溥仪对这位老师充满好奇,也通过他逐渐了解到西方世界的实用与先进,这让他对外面的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向往。
庄士敦对这位小皇帝也非常喜爱,他尽力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授给溥仪。在庄士敦的影响下,溥仪剪掉了传统的辫子,戴上了洋眼镜,甚至在宫中骑起了自行车,接待了不少外国使者,宫中也安装了电话,并且与胡适通过电话交流。紫禁城在短短的时间内变得时尚起来。
不仅如此,庄士敦还帮助溥仪改革了宫中的财务制度,精简了宦官人员,从原来的千人团队裁减至百人。他还建议溥仪出国留学,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甚至提倡君主立宪制。这些改革意见,使得庄士敦成为了许多宫中大臣眼中的“眼中钉”,但在溥仪眼中,庄士敦不仅仅是老师,更像是朋友和亲人。
溥仪一次次地加封庄士敦,使他成为了少数外国籍的高级大臣。甚至在溥仪大婚时,庄士敦还被赐予了无上的荣誉——一品顶戴。这个荣誉对清朝官员来说是无上的尊贵,让庄士敦深感自豪,并欣然接受,戴上了这一顶戴。
直到1924年,民国政府将溥仪驱逐出紫禁城,庄士敦也辞去了帝师的职务,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在伦敦大学担任中文教师,并因其精湛的中文造诣和多年在中国的生活,成为了真正的“中国通”。他还撰写了《紫禁城的黄昏》一书,讲述了自己与溥仪及紫禁城的经历,这本书一经出版便大受欢迎,迅速成为畅销书,庄士敦也因此获得了可观的收入。
凭借这些稿费,庄士敦在爱丁堡买下了一个小岛——爱伦岛定居。岛上挂着龙旗,屋内的几间房子分别命名为松竹厅、威海卫厅、皇帝厅等,里面摆满了溥仪赏赐给他的中国古玩、书画和瓷器。每到节日,他总是穿上大清国的一品服饰,招待亲友。直到1938年,庄士敦去世,享年64岁。
庄士敦,虽然是外国学者,被西方人视为一位怪人,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始终有着与中国难解的情缘。
资料来源:《我的前半生》、《回望庄士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