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末的三国时期,曹魏的实力最为强大,这不仅体现在其强大的军事实力上,还反映在魏国人才的济济一堂。魏国有许多出色的谋士和猛将,可以说,曹魏的局面就像是“谋士如云,猛将如雨”。然而,尽管有着众多杰出的武将,曹魏军中也不乏因出身、能力和经历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和争端。特别是在张辽的人际关系方面,他与许多重要武将的关系都并不好,甚至连军中的长者李典也与他并不亲近。
《三国志·李典传》中提到:“进、典、辽皆素不睦,辽恐其不从。”当时,李典、乐进与张辽一同驻守合肥,而孙权率领十万大军进攻合肥,张辽深感压力,担心李典可能不同意他的作战方案。然而,李典表现出了大局观,积极配合了张辽的行动,最终帮助魏军在合肥之战中取得了七千人击败十万吴军的壮丽战绩。
然而,李典对张辽的态度却令人困惑。李典是一个出身豪族的儒将,他从小接受过系统的儒家教育,因此为人非常宽厚大度,尊重贤士。在军中,他一直被称为“长者”。但尽管李典待人宽厚,唯独对张辽态度冷淡。这到底是为何?
从史料来看,或许有三点原因:
第一,阶层的不同。
曹魏的军中有不同来源的势力。李典和张辽分别代表了两个不同的阶层。李典出身豪族,而张辽则是曹操的降将。曹操起初的崛起依赖于三股力量:一是以李典、臧霸为代表的豪族势力;二是以曹氏、夏侯氏为代表的宗亲将领;三是通过降将收编的将领。张辽属于第三类,出身较低,且由降将身份使得许多魏国武将对他并不友好。曹操安排李典、乐进与张辽一同驻守合肥,其实就是为了让他们互相制衡。李典作为豪族出身,势必对张辽心生芥蒂。
第二,张辽的降将身份让他不被看好。
李典作为儒家出身的人,对于张辽这样的降将持有偏见,认为他不符合忠诚与义气的标准。此外,张辽为了表明忠心,在一次事件中出卖了自己的朋友——关羽。当时关羽虽然在曹操麾下,但却有逃走的打算,曹操命令张辽打探消息。张辽将关羽的想法如实报告给了曹操,尽管这可能会使关羽陷入致命的危险。张辽的这一行为,虽然符合曹操的命令,却显示出他在忠诚上的过于极端的表现,这也让许多同僚如于禁、武周等人感到不满。
第三,私人恩怨的因素。
李典出身于李家,他从小由叔叔李乾抚养长大,并且在曹操起兵时,李家曾举族投靠曹操。李典与叔叔李乾的关系非常亲密。然而,在一次战斗中,李乾被吕布的部下所杀。李典因此对吕布产生了深深的仇恨,而张辽恰恰是吕布麾下的大将之一,李典可能因此对张辽心生不满。因此,李典与张辽之间的矛盾也有私人恩怨的成分。
总的来说,李典与张辽的关系不仅仅是因为阶层和身份的不同,还有更深层次的政治与个人恩怨。在曹魏庞大的武将集团中,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令人不得不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