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后,三国的格局基本确定,形成了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虽然曹魏掌控了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北方,实力远超东吴和蜀汉,但在整个三国鼎立时期,曹魏始终处于防御状态,蜀汉和东吴则不断对曹魏发动攻击。那么,曹魏实力强大,为什么始终采取防守的策略呢?
曹魏的军事行动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从曹操到曹奂时期,曹魏主动对吴、蜀发起的军事行动。赤壁之战后,曹操有过四次主动进攻,主要针对孙权,史称“四越巢湖”。曹丕在位时,也先后对东吴发动过三次军事行动。魏明帝曹叡时期,曹魏曾对蜀汉进行过一次进攻。曹芳在位时,曹爽主持过一次伐蜀行动,司马师和司马昭则分别发动了伐吴之战。而曹魏的最后一次主动进攻是灭蜀之战。
然而,东吴和蜀汉对曹魏的进攻次数远远超过了曹魏的主动进攻。从蜀汉方面来看,刘备发起过汉中之战,并且派关羽攻打襄阳和樊城。诸葛亮在228年至234年间,五次北伐,姜维则在238年至262年间发起了十一次北伐。东吴方面,孙权在赤壁之战后进行过十一次北伐,而诸葛恪、孙峻、孙綝也各自有过一次北伐。
曹魏的防御策略
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在三国鼎立时期,尽管曹魏也有过一些主动进攻的行动,但总体上还是采取了防御为主的策略。曹操从一开始就实施了很多防御措施,派遣了三位将军驻守重要防线。张辽被任命为征东将军,驻守合肥,防御孙权;夏侯渊被任命为征西将军,坐镇汉中;曹仁出任征南将军,防守樊城。
为了进一步缩小防线,曹操还实施了居民内迁的政策,尤其在东线,命令徐州、扬州以及荆州东部的居民迁往内地。这一举措导致了当地居民的恐慌和大规模的南迁,形成了几百里无人区。此外,曹操在汉中之战时,也将当地的百姓迁走,致使陇南地区几乎荒废。
曹魏为何转向防守?
这些防御性措施表明,曹操的战略重点已经转向防守。那么,曹操为何选择放弃进攻,改为防守呢?
实际上,这个决定并不难理解。虽然曹魏的实力远超吴、蜀,但曹操的战线过长,而且在赤壁之战后,他的军力和经济力量受到了损伤。曹操逐渐意识到,在短期内,自己无法击败刘备和孙权,必须稳住自己的防线,恢复经济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局势。虽然曹魏占据的地盘非常广阔,但要恢复经济并重振军力,需要一定的时间。
到了曹丕时期,他曾改变策略,选择对东吴发起大规模进攻,但结果未能如愿。魏明帝曹叡时期,孙资建议继续保持防守,认为“数年之后,吴蜀必自力衰败。”这也被诸葛亮所认同,他认为,若再过十几年,曹魏的实力将会大大增强,“众必倍于今”。
结语
总体来看,曹魏之所以选择防御,而非主动进攻,主要是基于稳住现有疆域、恢复经济、并准备在未来取得决定性胜利的考虑。防御策略虽然在短期内显得被动,但从长远来看,曹魏的经济恢复和军力积累将为日后的胜利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