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在刘基被罢免后,开始变得肆无忌惮,甚至敢直接挑战朱元璋的权威。他私自截留奏章,在官员任命上完全独断专行。到了1373年,胡惟庸成功罢免了最后一任丞相汪广洋,从此七年间几乎一手掌控朝政。这不禁让人疑惑,朱元璋为何能容忍这样一个丞相如此嚣张七年之久?
实际上,朱元璋并非无知。他经历过血与火的考验,内心深藏强烈的权力欲望。表面上看,他似乎纵容胡惟庸专权,但这背后其实隐藏着更大的布局。《明朝那些事儿》中指出,这种表面上的容忍,就像历史上郑庄公母亲对弟弟的纵容,为的就是等对方放肆到无法无天,然后给予正当理由予以惩治。朱元璋对胡惟庸的放任也是同样的策略——让他继续嚣张,等待机会彻底铲除。
那么,为什么朱元璋要等整整七年才动手?核心原因并非单纯针对胡惟庸,而是想借机废除宰相制度。朱元璋在建立明朝政权后就对宰相制度心存疑虑: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怎能允许他人分割权力?但废除宰相必须有充分理由,于是他选择先让胡惟庸猖狂,以便在时机成熟时一举清除对手,顺理成章地取消丞相职位。
机会终于在1379年出现。胡惟庸的儿子意外死亡,胡惟庸愤怒之下杀了马夫,却未报告司法部门。朱元璋抓住这一事件,将胡惟庸召入宫中。此时,胡惟庸才意识到自己多年的权力依附于皇帝。当他面对朱元璋训斥时,腿都在发抖。七年的独揽大权让他忘记了自己身份的本质——他始终是臣子。最终,胡惟庸被朱元璋以“杀人偿命”处死,三族被灭,丞相职位也被彻底废除。
《明朝那些事儿》评价说,朱元璋通过这次事件彻底掌握了朝政大权,但他未曾预料到,废除丞相制度会为后代留下潜在的政治隐患和权力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