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课本中,朱自清讲述了他父亲为了表达父爱,不顾自己笨重的身体,翻过跨栏为他买了一兜橘子。这个画面充满了浓浓的父爱,而如果再有比这更有爱的场景,那必定是父亲亲手为儿子剥橘子。
其实,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曾亲手为儿子剥橘子。这个看似充满爱的瞬间,背后却隐藏着复杂的心思——一个心怀杀意,一个心存感恩。那么,这两位父子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心情和心计呢?
1392年,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去世,年仅37岁。朱标是朱元璋最为倚重的儿子,也是大明帝国未来的继承人。他的突然去世,对朱元璋来说,打击巨大,毕竟“白发人送黑发人”,失去亲生儿子,让他心痛不已。
但更棘手的问题是,朱标去世后,谁来继承皇位?是儿子,还是孙子?这个问题成为了朱元璋必须解决的首要难题。
经过深思熟虑,朱元璋决定秉承“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原则,选择了朱标的长子——朱允炆作为皇位继承人。这样一来,直接跳过了儿子辈,皇位传给了孙子。
这个决定看似合理,但朱元璋并不完全放心。因为当时朱允炆只有15岁,且在朱标去世前,从未参与过任何政治斗争,对宫廷的险恶局势一无所知。朱元璋担心,在自己去世后,年幼的朱允炆能否应对那些深谙权谋的开国功臣们,能否面对那些经验丰富、年长的叔父们。
为了确保朱允炆顺利继位,朱元璋决定先处理掉那些心思复杂、眼光锐利的开国功臣。接着,目光转向了他的第四子——燕王朱棣。朱棣野心勃勃,正是一个他需要小心提防的人。于是,朱元璋下了一道诏书,让朱棣从北平赶到南京。
父子久别重逢,见面时两人默默无言,眼中满是复杂的情感。过了很久,朱元璋从桌上拿起一个橘子,慢慢地将它剥开。剥橘子时,他动作粗鲁,眼神也异常复杂,仿佛在思考着什么。剥开橘子,他小心翼翼地将其中的白丝一根根撕掉,尽量让它更加干净。处理完橘子后,朱元璋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把橘子递给了朱棣。
朱棣接过橘子,跪下行礼后,将它塞进嘴里。吃橘子时,朱棣的心情复杂——橘子既不酸也不甜,正如他此时的心情。橘子的不酸,是因为他终于见到了久别的父亲;而不甜,则是因为尽管他才干出众,却无法继承父亲的江山。
吃完橘子,朱元璋挥了挥手,示意朱棣可以离开。朱棣心里满是疑问:“父亲叫我回来,难道只是为了给我剥一个橘子?”不过他转念一想,父亲年事已高,也许只是觉得自己疲惫了,想休息。于是,他不再多想,前去向母亲问好。
朱棣的母亲到底是谁,至今仍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是马氏,有人说是洪氏,也有人认为她是外族的混血儿。无论怎样,见到母亲后,朱棣兴奋地说:“父亲还亲自为我剥了个橘子呢!”尽管他已过三十,但当时的他,言语中竟透露出孩子般的兴奋,仿佛回到了自己年轻时的无忧无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