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0月,党的领导层在延安举行了一次重要会议。会议间隙,毛泽东与贺龙聊起了读书的事情。毛泽东笑着推荐《三国演义》,并说:“贺老总,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读了它才算真正了解中国。”他不仅对贺龙推荐,还鼓励党内其他领导人阅读,甚至在毛泽东的要求下,他的女儿李敏也将这本书列入了必读书单。
建国后,毛主席常常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分享自己读《三国演义》的感悟,甚至在他晚年眼睛几乎失明时,他依然坚持听秘书朗读这本书。有一次,毛主席谈到诸葛亮没能统一三国的原因,并认为诸葛亮至少犯了三个错误。
毛主席为何如此喜欢《三国演义》
毛主席一生热爱读书,哪怕在健康不好时,也从不放弃阅读,甚至在白内障严重,视力几乎全失的情况下,依然坚持读书,只是改为听别人给自己读。他对四大名著有特别的偏爱,而《三国演义》更是他反复阅读的经典之一。毛主席经常在与党内同志的交流中提到,《三国演义》里的思想对他们的工作很有帮助,因此他要求党员干部多读几遍。
毛主席还要求自己的孩子们精读这本书。有一次,李敏向父亲抱怨说:“看《三国演义》看得我都糊涂了,能不能不看了?”毛主席严肃地回答:“必须坚持看,如果一遍不行,就看两遍三遍。这本书,对你以后一定会有帮助。”
毛主席对诸葛亮的评价
毛主席对《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有着深入的研究。他认为,诸葛亮没有能够统一三国,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 诸葛亮的战略规划有误
毛主席首先肯定了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进入益州的战略,这一计划的确有其合理性。益州地形险要,可以为刘备提供粮草支持,使其逐渐壮大军力。然而,毛主席认为,诸葛亮提议夺取荆州的战略是错误的。荆州的地理位置虽然重要,但对于刘备当时的实力而言,强行占领荆州将会使他面临魏吴两国的夹击,这会导致刘备的兵力过于分散,难以进行有效的支援。
更重要的是,毛主席指出,诸葛亮忽视了东吴对于荆州的重视,导致蜀吴联盟的裂痕。诸葛亮未能全面考虑这一点,最终也为蜀国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2. 诸葛亮在用人方面存在问题
毛主席还指出,诸葛亮在用人上犯了错误。他提到,虽然《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智谋过人,但在用人方面却显得有些偏执。毛主席提到,诸葛亮过于看重“德才兼备”,而忽视了“唯才是举”的重要性。他举了魏延和马谡的例子,认为诸葛亮过于压制魏延,而过于信任马谡,最终导致了北伐的失败。
毛主席则非常擅长选拔和使用人才。他在革命战争时期,就善于发现年轻有才的干部,并将他们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在解放战争中,毛主席的战略眼光和用人眼光也大大促进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3. 诸葛亮的指挥失误
毛主席最后指出,诸葛亮在街亭之战中的指挥也存在重大失误。街亭作为重要战略要地,其防守至关重要。然而,诸葛亮却因为个人感情的因素,委任马谡去守街亭,这一决定直接导致了第一次北伐的失败。毛主席认为,诸葛亮的这种感情用事的决策方式是导致蜀国最终未能统一三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毛主席的战略眼光
毛主席的战略规划和用人决策,无疑是中国革命能够取得最终胜利的关键因素。毛主席深刻理解战争的规律,特别是在解放全中国的过程中,他的每一项决策都极具远见。在土地革命时期,他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使红军逐渐壮大;而在解放战争期间,毛主席一系列正确的战略部署帮助解放军成功击败了国民党。
毛主席不仅在军事指挥上有着卓越的眼光,他对人才的识别和使用也极为精准。正如他自己所言:“人是决定胜负的关键。”通过战略规划、军事决策和人才培养,毛主席为中国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对《三国演义》这部经典著作的研究,毛主席从中总结出许多深刻的军事和政治思想,这些思想在他自己的领导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并帮助中国取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