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是三国时期的“武圣”,在战场上几乎无敌,深得刘备的信任和重用。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关羽去世后,诸葛亮竟然表现得毫无悲伤。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刘备虽然心中痛惜,却看到了关羽的缺点,而诸葛亮早已预见到这一切。
关羽与张飞有着截然不同的个性。关羽亲近武士,对儒生则不屑一顾;而张飞则喜爱与文人交往,对士兵则要求极严。关羽的早年生活也并不顺遂,因为犯事,他逃离了家乡,来到幽州的涿郡。恰逢黄巾起义爆发,刘备在涿县组织了义勇军,关羽和张飞加入其中,一同参与了平定黄巾军的战斗。
刘备、关羽和张飞之间的关系非常深厚,三人甚至连睡觉也要在一起。刘备任平原相时,特意任命关羽和张飞为别部司马,分管各自的部队。每当刘备出席活动时,关羽和张飞都会站在他左右,护卫他周全。
然而,关羽并非始终都在刘备身边。后来,曹操派遣刘岱、王忠攻打刘备,刘备战败,被迫投奔袁绍,关羽也在战斗中被俘。最终,关羽选择投降了曹操。在曹操麾下时,关羽表现出色,为曹军斩杀了颜良,立下赫赫战功。但他心中始终忠于刘备,最终还是回到了刘备的阵营。
尽管关羽在军事上极具才华,也对刘备忠心耿耿,但他的人格缺陷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关羽的最大缺点就是过于自傲,性格上显得非常清高。虽然他坚毅、忠诚,但有时也显得刚愎自用,不愿低头与他人妥协。
有一件事就暴露了关羽的这一缺点。孙权曾派人来求亲,希望娶关羽的女儿为妻,但关羽当场侮辱了使者,并拒绝了这桩婚事。孙权因此心生怨恨,而诸葛亮曾多次劝告关羽要对孙权保持良好的关系,但关羽并未听从这些建议。这一疏忽,成为了他日后灾难的伏笔。
孙权抓住了关羽的弱点,暗中策划了对荆州的袭击。孙权派吕蒙为主帅,亲自带军为后援,利用关羽与麋芳、士仁的矛盾,成功诱使他们投降。荆州的重镇江陵和公安守将,由于与关羽有矛盾,选择不战而降。关羽带领少数骑兵突围,最终在临沮遭遇伏击,被俘并遇害,长子关平也一同遭害。
关羽的失败,与他身边人的背叛有着直接关系。诸葛亮的忠告未被关羽采纳,这也是为什么即便关羽死后,诸葛亮依然没有表现出任何悲伤,因为他早已预见到这一结局。
刘备对关羽的死十分痛心,因为他们是多年的生死兄弟。然而,刘备也深知关羽的性格缺陷,而这些缺点最终导致了关羽的悲剧。
关羽的故事提醒我们,成功不能让人变得骄傲自大。无论多么优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需要用心经营。特别是作为一位领导者,关羽那种不听劝告、忽视人心的做法,最终为他带来了不幸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