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是秦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相国之一,他提出的“连横”与“弱楚”战略,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然而,尽管他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张仪最终却没能死于秦国,而是在魏国去世。那为何他未能在秦国善终呢?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根据史书记载,张仪出生于魏国的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市),而安邑曾是魏国的旧都。按照常理,张仪应当在魏国任职,但由于某些原因(有说法是因为和氏璧的失踪),张仪被迫离开魏国,前往秦国。张仪刚到秦国时,凭借着巧妙的计谋,迫使秦国的大良造公孙衍下台,并且立下了赫赫战功,很快便升任秦相。 当上秦相后不久,张仪针对当时秦国面临的“合纵”局面,提出了“连横”的策略。这一策略的实施需要稳定的外部支持,为此,张仪甚至不惜离开秦国,前往魏国担任相邦。他成功说服魏国退出“合纵”,为秦国争取了战略主动。在魏国的支持下,张仪回到秦国,继续实施“弱楚”战略,并且以巧妙的言辞诓骗楚国,游说其他诸侯。 然而,张仪的做法并不为所有人所认同,尤其是秦国的太子荡。太子荡是秦惠文王的嫡长子,他身材高大、勇猛善战,深信征伐天下应依靠军事力量,而不是像张仪这种依靠口才和策略的纵横家。太子荡对张仪深感不满,认为张仪的手段过于阴谋诡计,不符合自己的治国理念。 秦惠文王去世后,太子荡继位,成为秦悼武王。张仪很快意识到,随着秦惠文王的去世,他在秦国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因此主动请求前往魏国,希望借此避免和新君产生冲突。同时,他也希望通过这一举动,促使讨厌自己的齐闵王出兵攻魏,为秦国进攻韩国创造有利条件。由于秦悼武王本就有攻打韩国的计划,再加上他不愿意让自己背上“负恩杀老臣”的名声,于是同意了张仪的请求。 张仪依靠自己在魏国积累的人脉,成功在魏国担任相职,虽然保住了性命和地位,但他也清楚地知道,自己一生几乎不可能再回到秦国了。最终,在公元前309年(周赧王六年),张仪因病去世,享年较高。 尽管张仪一生多次背离故土,但他所作出的政治贡献与深远影响,依然让他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