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要成为皇帝,必须采取行动,否则他永远无法获得这个位置。如果李世民没有发动玄武门兵变,他就会失去一切,甚至丧命。
李渊从小生长在一个军功世家,而且他是嫡长子,继承了父祖的唐国公爵位,因此他非常重视自己的嫡长子李建成。在李渊的心中,李建成一直是他的接班人。从晋阳起步,直到最终攻占长安建立了大唐王朝,李渊始终视李建成为自己的继位人选。因此,当李渊登基称帝后,他便册封李建成为皇太子,而李世民则被封为秦王。
李建成作为未来的继承人,负责协助父亲处理政务,而不能亲自带兵打仗。这个任务则由李世民承担。然而,随着李世民统一了全国,功劳日益增大,他开始不满足于仅仅是一个秦王,他也渴望继承皇位。李建成感受到了弟弟的野心,决定保护自己的皇位,于是兄弟二人开始了明争暗斗。李渊希望自己两个儿子不要内斗,但无力调解,最终兄弟之间的矛盾在武德九年爆发,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兵变,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并迫使李渊退位,自己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为什么李世民要在李渊还活着的时候发动兵变,而不是等到李渊去世后再夺位?关键是,只有这样他才有胜算。李建成作为合法的皇位继承人,身份明确,而李世民只是秦王,在宗法上已经与李建成确立了君臣关系。如果李渊去世,李建成自动继位,那时李世民如果发动夺位之战,就成了叛乱,无论提出什么理由都无法掩盖其篡位之罪。李建成可以合法地平定叛乱,且全国忠于李建成的武装势力必定会反抗,唐朝也有可能因此分崩离析。这样的局面下,李世民取胜的机会将大大降低。
然而,在李渊还活着的时候,情况就不同了。李世民发动兵变,先杀了李建成,之后可以把事情说成是李建成要谋反,自己是为了保卫父亲,平定叛乱。这样,李世民的行动就有了“正当性”,能够最大程度减少冲突,增加胜算。而且,李渊在位期间,李世民可以借着李渊皇帝的身份,压制那些忠于李建成的势力,促使他们投降,避免自己继位后局势更加动荡。
最重要的是,李渊活着,李世民可以在继位后显得更有合法性。玄武门兵变后不久,李世民被封为皇太子,两个月后,李渊退位,李世民继位。这样一来,李世民就能向全国宣告,自己并非篡位,而是李渊亲自让位。
总之,李世民之所以选择在李渊还活着的时候发动兵变,是因为他和李建成的矛盾已不可调和,拖下去他将面临死亡的结局。为了生存和实现自己的目标,李世民只能采取这个极端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