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假设的历史与情感上的误解
历史本没有“假设”,一切皆有可能,但有时我们忍不住会想:“如果当时做了不同的选择,结果会不会不一样?”最近在网上有一些关于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的讨论,许多人认为如果清政府当时号召全国百姓联合抵抗列强,可能就能赢得这些战争。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都给中国留下了深刻的屈辱记忆,所以这种假设性的看法在情感上是能理解的。
然而,这种情感上的理解是否能在历史的逻辑上成立呢?一些人试图引用《论持久战》的理论,认为晚清时期的中国如果进行全民持久战,就能抵抗外敌的入侵。这种观点借鉴了抗日战争期间的经验。当时,国民政府中的一些人因军力悬殊,曾感到悲观,特别是以汪精卫为代表的投降派,大力宣传“抗战亡国”的论调,而中国共产党则提出了《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中指出,日本虽然是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在军力、经济、组织等方面远胜中国,但日本的侵略战争是不义之战,缺乏持续支持的能力。相比之下,中国是正义的一方,且拥有广阔的土地和庞大的人口,这使得中国能够在长期战斗中最终取得胜利。抗日战争的过程也验证了这一理论:尽管初期中国在军事上处于不利地位,但最终凭借战略纵深和全民族的团结,中国成功拖垮了日本。
二、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的不同背景
既然持久战可以在抗日战争中取得胜利,那么为什么在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中不行呢?首先,19世纪的中国同样在抵抗外来侵略时进行过艰苦斗争。例如,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抗英斗争;左宗棠收复新疆;刘永福带领黑旗军参与中法战争和台湾抗日;冯子材在镇南关大败法军;刘铭传在基隆战胜法国将领孤拔等。
要知道,中国的国土几乎等于整个欧洲,这使得中国在战略上具有广阔的纵深空间。如果当时中国能发动持久战,完全可以利用国土的宽广来拖延战争。然而,19世纪的中国与20世纪的抗日战争有很大不同。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联合抵抗,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局面;而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并未充分发动民众抵抗外敌。
三、清政府的局限性
19世纪中国人民抵抗外侵的斗争往往是局部的,许多反抗行动是由人民自发组织,或由爱国将领领导的。清政府并未完全动员全国力量投入抗争。如果清政府当时能号召全国百姓死战到底,是否能赢得战争呢?从地理和人口上看,中国完全有能力承受长期战斗,但问题在于清政府能否坚持。
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武器装备、军事管理、经济后勤等问题。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这两场战争是一个封建王朝与现代化国家之间的较量。虽然中华文明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但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爆发时,中国依然是封建社会的国家,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在封建制度下,国家的主权并不属于全体国民,而是属于“受命于天”的君主。百姓对国家的唯一认知是通过缴纳苛捐杂税,而非参与国家事务。这种封建国家的结构决定了人民缺乏强烈的国家认同感。特别是清朝入关后实行的“剃发易服”政策,严重激起了汉族人民的民族情感矛盾。
四、清政府的内外压力
整个清朝时期,满汉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清政府的统治始终处于相对高压的状态。在这种背景下,清政府很难号召全国人民全力投入抗战。若百姓获得武器,他们究竟会如何使用?是投入抵抗列强,还是反过来挑战清政府的统治?这显然是清政府最大的担忧。
清政府不仅要面对外来的列强威胁,还要处理国内的民变和起义。例如,当太平天国起义与英法联军入侵同时发生时,恭亲王奕訢曾明确指出:“外夷乃芥藓之疾,长毛乃心腹之患。”这意味着,清政府将国内的民众视为更为直接的威胁。因此,清政府绝不会像抗日战争时期那样号召全体民众投入抗战。
五、总结
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的失败,尽管有许多外部因素,但从国家体制的角度来看,根本原因在于清政府的封建体制与近现代国家所需的全民参与模式不相符。清政府无法像抗日战争期间那样发动全国的力量抵抗外敌,因为他们对民众的控制和管理有着深刻的顾虑。虽然中国广阔的土地和人民是抵抗外来侵略的有力条件,但清政府的私有化思维和对民众的恐惧,使得“全民抗战”成为不可能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