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之变之后,唐玄宗李隆基与太子李亨的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唐玄宗南下前往蜀地,而太子李亨则北上前往灵武。那时,唐玄宗并没有打算退位,但没过多久,他却接到了来自灵武的使者,得知李亨在没有得到父亲批准的情况下,已秘密登基称帝。按照礼制,太子虽然是法定继承人,但必须经过皇帝的禅让才能继位。那么,为什么唐玄宗最终接受了这个事实?
一、被迫退位
公元756年7月9日,李亨抵达灵武,三天后便宣告自己登基称帝,并派使者通知唐玄宗。此时,唐玄宗正好到达普安郡,丝毫没有退位的打算,甚至在三天后下诏任命李亨为天下兵马元帅,负责多个节度使的职务,并下令其南征长安与洛阳。然而,仅仅十几天后,唐玄宗便收到灵武的使者,他这才意识到自己已经被迫“退位”。史书中记载,唐玄宗似乎心情愉快地对使者说:“吾儿应天顺人,吾复何忧!”但这段话显然并非他内心的真实想法。随后,唐玄宗下令改“制敕”为“诰”,并表示以后只作为“太上皇”参与朝政,所有国事须先由新皇帝处理,他将不再干预,直至京城恢复。
二、平叛的优先
唐玄宗的这一表态,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我还希望能干预朝政,直到收复京城。”众所周知,唐玄宗极具权力欲,他为了巩固权力,曾不惜亲手除掉自己的亲人。早在710年,他发动唐隆政变,诛杀了伯母韦皇后和堂妹安乐公主;2013年又发动先天政变,逼迫父皇退位。而到了737年,唐玄宗为了排除异己,又在一天之内赐死了三个儿子。但这一次,李亨夺权,唐玄宗并没有采取类似手段,原因也非常简单——唐朝已经深陷安史之乱,国运危急,任何内乱都会加速其灭亡。为了避免进一步的冲突,唐玄宗不得不选择屈服,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
三、人心所向
另一个原因是双方在实力和民心上的差距。唐玄宗晚年疏于政务,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等腐败官员,使得朝政混乱不堪,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战乱之中,朝廷已失去民心,许多士兵和百姓对唐玄宗产生了强烈的不满。马嵬之变时,民众纷纷在路旁请求皇太子李亨继位。唐玄宗前往成都途中,随着队伍逐渐散去,最后只剩下了约1300名随军官员和24名宫女。而李亨在北上的途中,得到了越来越多边镇将士的支持,队伍迅速壮大。这些力量为李亨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使得他敢于在灵武登基。
唐玄宗清楚,李亨已经掌握了局面和人心,自己只能接受这一现实。回想当年,唐玄宗通过武力迫使父皇退位,而今,自己也被儿子逼迫退位。这一切是偶然还是必然?或许早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一切早已注定。
参考资料:
1.《旧唐书》
2.《新唐书》
3.《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