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军区后勤部大院坐落于中山路北部,1956年迁入这片区域时,周边多为低矮民居和散落院落,孙中山纪念堂成为标志性建筑。部队进驻后,将其周边划为办公区,逐步兴建家属设施,形成一个完整营区。
整个大院布局呈不规则形状,类似于握紧拳头伸出拇指,北端延伸至屏山脚下,与其他军区部门相连。这片土地原本属于福州城区边缘,靠近冶山和欧冶池,古迹环绕,承载着两千余年铸剑文化。
五十年代中后期,营房建设启动,拆除部分旧民房,陆续建成各级宿舍。最初仅有一座青砖二层楼,位于冶山脚下,作为一级部长住所。
砖木结构设计简朴,房间数量有限,院落狭小,体现了部队节约原则。居住者为后勤部长龙飞虎和政治委员罗应怀,两人均为共和国少将,肩负保障重任。
龙飞虎早年家境贫寒,投身革命。1930年加入红军,担任通信员,长征中护卫机密,抗日时期在桂林办事处输送物资,解放战争中负责兵团后勤。新中国成立后,任福建军区后勤部长,1955年授衔,1958年调福州军区,继续领导供给工作,推动营区改善。
罗应怀同年出生于湖北红安,1929年参加红军,土地革命中负伤坚持,长征带伤前行。抗日任新四军团长,解放战争参与淮海战役。新中国后,任华东军区后勤副政委,1955年授衔,次年到福州军区后勤部任职,注重政治保障。
副职领导暂住二级部长楼,二层单元式,每户面积六十余平方米,三室一厅配置,厨房卫生间紧凑,无阳台设置。干部从各地调来,生活条件有限,地皮紧张制约进一步建设。
1963年,后勤部与政治部交换地块,获得欧冶池周边土地,面积显著增加。冶山与池塘连片,提供了建楼空间。1965年,一级部长楼计划正式实施,五座楼分布池畔:冶山脚下一栋连排,欧冶池南岸一栋连排,西南角一栋连排,西岸两座独栋。
建设材料选用红砖,质量提升,窗户采用毛玻璃,前后设大阳台。经费相对宽裕,确保建筑耐用。年底竣工,八户人家入住:一号楼朱直光与赖荣光,二号楼刘姓与张姓,三号楼另一张姓与罗姓,四号许姓,五号周姓。皆为副军级以上干部,主管后勤各项事务。
朱直光1932年参加红军,土地革命任卫生员,抗日在鄂豫皖根据地,解放战争管师级后勤。1955年授衔,任福州军区后勤副部长。赖荣光等亦从基层历练而来,负责具体业务。
这些楼宇见证部队运转,后勤保障覆盖军区全境,干部们严守纪律,注重供给链条。龙飞虎强调节俭,拒绝奢华配置。罗应怀组织学习,提升思想水平。朱直光检查仓库,确保物资齐备。
大院整体包括办公区、家属区、服务社、俱乐部,人口逾千。孙中山纪念堂内常开会,广场用于集体活动。周边古迹如冶山欧冶池,增添文化底蕴。
1969年起,后勤部为战备迁出,至1971年完成,大院移交地方。原住户随之离去,新入省市厅局领导。楼宇继续使用,内部逐步现代化。
六十年后,四座楼保存完好:一号、三号、四号、五号。外墙基本原貌,窗阳台更新。融入冶山公园,成为历史景观。欧冶池畔环境维护,池水清澈,石舫亭台点缀。
保留源于保护意识,大拆建浪潮中,古建筑价值凸显。这些楼体现了部队建设精神,承载一代军人足迹。福州城区发展中,此类遗存提醒后人,军民融合根基深厚。
中山路23号大院历史悠久,原为贡院旧址,1912年孙中山在此演讲。部队入驻后,强化军事功能,同时尊重文化遗产。将军楼作为一级住所,反映级别待遇差异,却始终坚持朴素作风。
建设过程体现集体智慧,交换地块后,规划精细,避免浪费。红砖选择耐久性强,经风霜仍坚固。居民多为开国功臣,经历革命洗礼,贡献后勤领域。
现状下,四座楼静立池边,目睹城市变迁。公园游客增多,历史教育意义增强。福州文保部门重视此类建筑,纳入保护名录,确保长存。
将军楼故事折射时代变迁,从军区驻地到地方使用,体现了国家发展脉络。保留四座,丢失一座,警示保护紧迫性。未来规划中,融入旅游资源,传播红色基因。
龙飞虎等领导后期调离,继续服务。罗应怀1982年退休,朱直光亦渐离岗位。他们的工作奠基福州军区后勤体系。
大院迁出后,地方改造注重实用,加装设施,提升居住舒适。红砖墙体风化痕迹,记录岁月沧桑。欧冶池古今交融,将军楼增添现代元素。
福州作为东南重镇,军区历史丰富。这些楼宇是活化石,连接过去与现在。文史研究中,常被提及,激发爱国热情。
将军楼命运与国家兴衰相连,上世纪六十年代建设高峰,体现了自力更生精神。如今留存四座,彰显文化自信。福州城区保护此类遗产,平衡发展与传承。
部队后勤工作虽幕后,却关乎胜败。这些楼宇见证保障链条完善,干部们奉献一生。现状保存良好,供后世借鉴。
将军楼故事启示后人,珍惜和平,缅怀先辈。现状四座犹存,寄托民族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