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刘禅的印象往往停留在“扶不起的阿斗”这一标签上,这一形象源自他在《三国演义》中的描写。刘禅生于帝王之家,却似乎没有帝王之才,甚至连被囚禁时都能笑对命运,流露出“此间乐,不思蜀”的态度,这让他成为了千百年来“无能”的象征。然而,我们对刘禅的了解,很多来源于小说《三国演义》。虽然《三国演义》是一部广受欢迎的历史小说,但它毕竟是一部小说,带有作者个人的主观看法和创作的艺术夸张,许多内容与历史事实不完全吻合。倘若刘禅真的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怎么可能在那样一个竞争激烈的帝王家庭中,稳稳坐上太子之位呢?
曹丕为了防止曹植争夺权力,不惜使尽阴谋手段,甚至逼得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留下“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句传世名言。难道曹魏的宫廷斗争就独此一例吗?蜀汉的皇室难道就一片祥和、没有权力斗争吗?显然,这样的假设并不符合实际。
更值得注意的是,《三国演义》这本小说的写作角度,实际上是有偏向的,尤其对蜀汉的描写。在当时,儒家思想深深影响着社会,小说的作者罗贯中也倾向于支持刘备和刘禅,认为刘禅应该继承皇位是合乎正统的。因此,小说中的刘禅形象并非完全客观。
然而,《三国演义》中有一个细节却揭示了刘禅并非如小说中所描绘的那样无能。这个细节出现在诸葛亮北伐期间,揭示了刘禅“装傻”的真相。那时,诸葛亮感到自己已经体力不支,决定进行最后一次北伐,若失败便死于沙场。在北伐过程中,诸葛亮故意让蜀军的粮草被魏军劫走,激起魏军的自负,使得年轻气盛的司马昭带领六千兵力急于反扑。然而,蜀军早有准备,将魏军埋伏,导致魏军遭受重大损失。
司马懿为救儿子急忙率军出动,结果中了诸葛亮的计策,诸葛亮早已准备好易燃物,一旦点燃,便能引发大规模的火灾。可惜天公不作美,突如其来的大雨浇灭了大火,也浇灭了诸葛亮的心头希望。在那一刻,诸葛亮感叹:“天要亡我,天不助我!”接着,他因为情绪激动吐血,最终被扶回营帐。魏军见火势减弱,赶紧撤退。
此时,诸葛亮已经意识到自己无法完成统一中原的梦想,便写信向刘禅请求撤军。几日后,刘禅的回信来了,表示同意撤军,并关心了诸葛亮的健康状况。信的最后,刘禅问了一句话:“丞相退居幕后,该由少丞相来主持大局?”这一句话让诸葛亮猛然醒悟,刘禅并非如大家所认为的那般无能。通过这句话,诸葛亮意识到刘禅其实早已看透了权力的博弈,并想收回自己原本的权力。长期以来,虽然刘禅表面上表现得十分无能,但实际上他深藏不露,不愿在诸葛亮在世时直接争取权力。诸葛亮的儿子,虽然深得其父的宠爱,但刘禅对这个继承人并没有完全的信任。
为保全自己儿子的未来,诸葛亮回信道:“家中还有几亩桑田,足够犬子生活所需,待我去世后,便由蒋琬主持大局。”蒋琬是文官,这样一来,军队的指挥权实际上就回到了刘禅手中。这一细节,给了我们对刘禅不一样的理解。
细读此信后,我们可以看到,刘禅虽生于帝王之家,或许他并非没有作为。实际上,能在复杂的权力斗争中稳坐皇位,并不简单。早年的刘禅,确实是个勤奋好学、机敏聪慧的孩子,并非像《三国演义》所描述的那般昏庸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