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王室的名字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分为几个阶段。
首先来看早期王室的名字。在清太祖努尔哈赤这一代,王爷们的名字如穆尔哈齐、舒尔哈齐、雅尔哈齐等,都是满语名字。到了清太宗皇太极的时代,王爷们的名字包括褚英、代善、莽古尔泰、德格类、巴布泰等,依旧是满语命名。接下来的几代,名字的风格与其背景紧密相关,像与清世祖顺治同一辈的王爷有豪格、叶布舒、硕塞、高塞等;与清圣祖康熙同一辈的则有僖敏、奇绶、隆禧等;与清世宗雍正同一辈的则有胤禔、胤礽、胤祉等;与清高宗乾隆同一辈的则有弘晖、弘昐、弘昀等。
从这些名字可以看出一个规律:清朝王爷的名字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出现了汉化的趋势,尤其是在康熙帝时期。康熙帝以后,王爷的名字更具规律性。例如,雍正帝的儿子们,名字中都有“胤”字,而乾隆帝的儿子们,则以“弘”字为辈分,且后面的字几乎都带有“日”字旁。
这个命名规则并非随意,而是康熙帝的独特做法。事实上,康熙帝有一个偶像,那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康熙帝十分推崇朱元璋,曾多次亲自前往明孝陵,称赞朱元璋创立的盛世。朱元璋为自己的后代制定了严格的命名规则,规定每一代王孙的名字前一字由他命定,后一字则依五行顺序排列。康熙帝效仿了这一做法,为自己的儿子们定下了“胤”字辈,并为孙子们设定了“弘”字辈。
乾隆帝继承了祖父的传统,为自己的后代定下了“永绵奕载奉”字辈。随着时代的推移,这些字辈不断变化,直到道光帝将“奉”字改为“溥”,并为后代命名了“溥毓恒启”。威丰帝则增加了“焘闿增祺”。
至于雍正帝的儿子们,除了大部分都用“弘”字辈外,还有三个儿子没有使用这个规则——他们的名字里没有“弘”字。这三个儿子分别是福宜、福惠和福沛,他们都是年羹尧的妹妹年妃所生。而这三个儿子之所以没有“弘”字辈,并非因为年妃的特殊身份,而是因为他们早夭。福宜和福沛在出生后不久便夭折,而福惠虽活到八岁,但也早逝。事实上,雍正帝曾打算给福惠起名为弘晟,但由于该名字已经被他的三弟胤祉的儿子使用,最后改回了原名。遗憾的是,福惠没能等到新的名字,便早早去世了。
其实,乾隆帝和弘昼(即乾隆帝的长子)也有乳名。乾隆帝的乳名是“元寿”,而弘昼的乳名是“天申”。这些乳名一般在皇子们还未成年时使用,等到他们长大后才会有正式的名字。
康熙帝一生共育有35个儿子,其中24位长大成人。那些没有“胤”字辈的名字,往往是早夭的孩子。比如承瑞、承祜等名字,都是早夭王子的名字。因此,雍正帝的儿子大多都使用“弘”字辈,而年妃所生的三个儿子则未列入这一字辈,原因就是他们过早去世。
总结来看,清朝王室的名字不仅体现了家族的传承,还与父辈的决定和个人的命运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