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9月,我军恢复了60年代被废除的军衔制度,中央军委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了庄严的上将授衔仪式。海、陆、空三军共有17人晋升为上将,其中洪学智被二次授衔,秦基伟、尤太忠等人则是首次晋升。而赵南起成为唯一一位少数民族出身的上将。 由于赵南起在朝鲜战场表现出色,1955年,被首长推荐到全军三大院校之一的后勤指挥学院深造,这一年全军大授衔,赵南起被授予少校军衔。
赵南起的成长历程充满波折。出生于朝鲜半岛,他在13岁时随父亲来到中国东北。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他作为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处联络员参与战斗,后来被调至后勤部工作。1952年上甘岭战役中,赵南起成功策划了两万枚手榴弹的紧急运输任务,打破了敌机轰炸的困境。此举大大改善了前线的作战物资供应。 1987年,中央准备调整总后勤部领导班子,赵南起是部长的人选之一。就在此时,一封匿名信寄到了中央军委,声称赵南起有“韩国特务”的嫌疑,不宜担任高级领导职务,要求调查他,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 上世纪80年代,赵南起晋升为吉林省军区政委,成为地方军事领导人。1985年,他重返后勤战线,担任总后勤部副部长,并被提议授予高级军衔。但此时,他遭遇了一次“间谍”风波,几乎影响到他的晋升。这场风波源于一封来信,赵南起被指与韩国的亲人有联系,涉嫌间谍活动。尽管如此,赵南起坚守诚信,主动向杨尚昆解释事情的真相。通过调查,证实了赵南起没有隐瞒亲人身份,最终为他洗清了嫌疑。 1945年抗战胜利后,数以万计的的朝鲜人陆续回国,赵南起一家却选择了留在中国,不走了。东北局面复杂,当地朝鲜族群众组织了自卫队,赵南起也加入了。不久,东北民主联军开到了岔路河地区,赵南起号召大家为部队筹粮,东奔西走,一个月里就筹集到25万斤大米,帮了东北民主联军的大忙。 1987年,赵南起被正式任命为总后勤部部长,并当选军委委员。1988年,他荣获上将军衔,与老首长洪学智同级。这一荣誉标志着赵南起人生的新高峰,他自己也深知,若不是选择留在中国,就不可能有如此成就。 1951年反“绞杀战”期间,赵南起亲自到最危险的“三角地区”协助物资转运,每次出发前都给战友留下一封信说,我要去“三角地区”了,如果我回来了,这封信还我。如果我没回来,请你们把这封寄给我父母,报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