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汉朝历史的人都知道,刘邦在打败了异姓诸侯王后,又分封了许多同姓诸侯王。然而,尽管这些同姓诸侯王表面上是刘姓一脉,实际上他们依然是西汉中央政权的重大威胁。特别是一些较为强大的诸侯王,曾引发了著名的“吴楚七国之乱”,这一事件被视为西汉初期最为棘手的社会问题之一。直到汉武帝中期,这一问题才得以根本解决。
刘邦总共封了九个同姓诸侯王,分别是齐、荆、吴、楚、燕、赵、代、淮阳、梁、淮南。最强大的当属刘邦的庶长子、齐王刘肥。然而,奇怪的是,在“吴楚七国之乱”期间,齐国几乎没有表现出太大的影响力,甚至在这一事件中几乎消失不见。那是为什么呢?我接下来就来讲讲我的一些看法。
刘邦去世后,齐王刘肥成为了汉廷中央的心头大患。吕后甚至一度差点毒死刘肥。为了保命,刘肥拼命讨好吕后,甚至将吕后的女儿、自己的妹妹鲁元公主立为齐国的王太后。再加上刘肥是吕后从小看着长大的,因此才得以度过这一劫。最终,刘肥在汉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去世,享年较长,谥号“悼惠”,史称“齐悼惠王”。
虽然刘肥顺利去世,但齐王一系与吕后之间的矛盾却无法消弭。刘肥的次子刘章和三子刘兴,在“诛吕”事件中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主导“诛吕”事件的是西汉的功臣集团,这些功臣集团显然不能容忍一个强大的齐王一系威胁中央政权。因此,功臣集团支持刘邦的第四子,代王刘恒登基,成为了汉太宗——汉文帝。
汉文帝一上台,就开始着手削弱齐王一系的势力。恰好在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齐王刘肥的长子、齐哀王刘襄去世,他的儿子刘则继位,成为了齐文王。刘则虽继位,但其治下并不稳固,特别是在“诛吕”事件中立下功劳的刘章和刘兴居对刘则非常不满。而刘则也难以控制这些叔叔们。于是,汉文帝巧妙地利用了齐王一系内部的矛盾,在公元前178年将刘章封为城阳王,刘兴居封为济北王,从而提升了这两位亲王的地位,几乎与刘则平起平坐。城阳和济北原本是齐国的领地,结果齐国的疆域在汉文帝的手中被分割成了三个部分。这一举措,也被后世一些历史学家视为“推恩令”的雏形。
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刘章去世,而刘兴居则因起兵反叛被汉文帝迅速平定。济北国因此被废除,原来的封地也归中央政府所有。到了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齐文王刘则去世,没有留下继承人,刘肥一脉的嫡系血脉彻底断绝。此时,汉文帝决定让刘肥的第八子刘将闾继承齐国的诸侯王位,成为齐孝王。
刘肥当时还有五个儿子(刘辟光、刘志、刘卬、刘贤、刘雄渠)在世,他们对刘将闾继位感到不满。这种矛盾正是汉文帝所希望的,他接着以安抚刘肥诸子为由,将刘辟光封为济南王,刘志为济北王(后改为菑川王),刘卬为胶西王,刘贤为菑川王,刘雄渠为胶东王。这些封地原本都是齐国的领土,而经过这一系列的封爵操作,齐国的势力被进一步削弱。最后,原本由刘肥一手建立的强大齐国,经过汉文帝的分封,彻底失去了抗衡中央政权的能力。
七国之乱爆发后,济南、淄川、胶西、胶东虽然是叛乱的诸侯国之一,但由于实力较弱,这四个国家的反抗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齐王刘将闾在动乱中举棋不定,而济北王刘志则因为被自己的郎中令控制,无法参与叛乱。因此,西汉的齐王一系在“吴楚七国之乱”期间几乎没有表现出任何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