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蜀汉时期的最后一位名将,号称“幼麟”,是继诸葛亮之后最具代表性的军事人物。要评价姜维,最有资格的无疑是诸葛亮、邓艾和钟会。诸葛亮曾称赞姜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这番话如果是赞誉,倒也能理解,但如果换作是他的敌人,邓艾和钟会的评价则更能反映姜维的真实实力。
钟会曾在劝降书中写道:“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尝同大化,吴札、郑乔,能喻斯好。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这番话无疑是对姜维的高度认可。
邓艾在自吹自擂时,也特别提到姜维:“姜维,自一时雄儿也。然与某相值,故穷耳。”邓艾认为,姜维是一位与自己并肩的强者,只是命运使然,未能成就大业。蜀汉灭亡后,姜维最终投降了钟会,然而在得知钟会有反叛之心时,他并没有保持沉默,而是鼓励钟会起兵反叛。姜维究竟是真投降还是假投降,历史上众说纷纭,但他背叛蜀汉的行为始终存在争议。
直到姜维去世83年后,谜底才被揭开。公元346年,东晋名将桓温攻灭成汉政权时,桓温的部下孙胜在进入成都后,意外发现了一封姜维在降敌前写给刘禅的密信。信中写道:“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这封简短的信件,清晰展现了姜维对蜀汉的忠诚。姜维的计划中,钟会的支持至关重要,但钟会在大军中并没有足够的支持者,想要叛乱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姜维的支持则成为关键,他仍然在降军中拥有极强的号召力。
尽管刘禅很快投降,但姜维并未因此损失太多的兵力和影响力。姜维的计划最终未能成功,蜀汉的命运还是走向了衰亡。回顾姜维的一生,他像是一个处于道德困境中的英雄,他的雄心壮志未能得到应有的机会,也因此未能成就大业。
近代史学家吕思勉在《三国史话》中对姜维作出了客观的评价:“诸葛亮死后,蜀汉还有二十九年的命运,这期间,蒋琬、费袆和姜维先后掌权。蒋琬和费袆在位时,不曾大举出兵伐魏,而姜维则屡次有这样的企图,但总被费袆制约。费袆去世后,姜维才稍得自由,但依然未能有所建树,反而使国家更加疲弱。很多人因此把蜀汉的灭亡归咎于姜维的用兵,其实并不完全是他的错。”
姜维的一生注定是充满遗憾的,特别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可能感到深深的绝望。然而,他依然尽力履行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为蜀汉尽心尽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管他未能完成诸葛亮的遗志,但他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诸葛亮在九泉之下,或许可以放心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