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2年,阿拉伯帝国征服西班牙后,开始向法兰克王国进军。法兰克王国的宫相查理·马特率军迎战,在普瓦提埃战役中,法兰克军成功击退阿拉伯军队。这场胜利被欧洲学者广泛赞扬,许多人认为这场战斗是捍卫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关键。然而,阿拉伯的历史记载却对这场战斗轻描淡写,有的甚至说他们仅仅是翻越了比利牛斯山,觉得北方的土地不值得征服,于是便撤回了。
同样一场战争,双方的评价却大相径庭。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中也能找到类似的例子,最著名的就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著名的战争之一,历代学者和文人对这场战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讨。尽管有诸多史料,但许多细节至今无法考证。我们可以根据现有的资料,将其进行简单分类。
关于刘备一方的资料,记载较少,重点讲述了诸葛亮如何促成孙刘联盟,却对刘备军队在战场上的表现含糊其辞。这与蜀汉政权没有专门的史官编写史书有关。陈寿,三国志的作者,出生在赤壁之战二十多年后,想要依靠当事人进行口述史记载,已经非常困难。
从孙权方面的记录来看,周瑜的功绩自然被着重强调,但也承认周瑜与刘备共同抵抗曹操。后来的东吴史学者倾向于将赤壁之战描绘成他们单独取得的胜利。而有趣的是,东吴方面的这种自夸,后来被刘备和诸葛亮的粉丝发扬光大,特别是在戏曲、小说和评话中,刘备如何在战斗中“出工不出力”却获得荆州的故事,被极大地创作与传扬。
来自曹魏阵营的记载则往往对刘备有较为积极的评价。曹魏方面通常强调瘟疫对战局的影响,认为曹操的撤退是“烧船自退”,但也承认刘备的作用。曹操长期担心刘备在荆州的巨大影响力,这种担忧也促生了许多与刘备相关的传说,如“髀肉复生”和“马跃檀溪”,这些美化刘备的典故通过北方学者的著作流传开来。
王粲是流寓荆州的名士,他在《英雄记》中写到,刘表临终时曾上表请任命刘备为荆州刺史,这为刘备控制荆州提供了某种合法性。而年轻史学家王沈在《魏书》中进一步补充了刘表临终前希望将荆州大权交给刘备的细节,虽然这一说法可信度较低,但也反映了曹魏阵营中一些人对刘备的高度评价。
在《三国志·武帝纪》中,曹操与刘备在赤壁的对战被简洁地描述为“与备战,不利”,却没有提到周瑜的名字。而乐资的《山阳公载记》则特别提到,如果刘备行动稍快一些,完全有可能在华容道烧死曹操。这种描述显然表明,在北方的学者眼中,刘备才是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的主要对手。
另一个有趣的点是,赤壁之战对孙吴集团而言并非一场单纯的防御战。虽然在刘表时代,孙吴集团曾与荆州苦苦争夺,最终占领了江夏,但赤壁之战是周瑜和程普率领水军深入江夏郡以西的行动。此时,刘琮投降后,曹操实际上只控制了荆州的南郡,江南四郡虽然在名义上归曹操所有,但真正控制还需要时间。曹操希望以威慑力迫使孙权顺服,但孙吴集团并未面临必须选择是降还是战的生死抉择。因此,周瑜的出击可以看作是对刘备的援助,而非单纯为了保卫孙吴本身。
在荆州问题的舆论场上,刘备方面长期处于被动地位,理解这一点并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