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7年9月16日,宋美龄通过一篇题为《令人失望之美国态度》的文章公开表达了对美国支持日本的强烈不满,并要求美国停止对日本的物资援助。与此同时,蒋介石也多次声明,要求美国停止对日本的物资运输。然而,直到1938年底,美国的远东政策才开始有所变化,这时中国的全面抗战已进入第二个年头。尽管如此,美国并没有完全停止对日援助,直到1941年7月,才彻底断绝了对日本的物资支持。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美国在中国抗战期间是中国的朋友,向中国提供了许多军事物资和贷款,但实际上,美国曾是日本实施侵华计划的帮凶,直到1945年才彻底打破这种“援助”的局面。那么,美国为何最初支持日本?后来又为何转变了态度?
美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虽然在远东的入场较晚,但通过一些殖民交换,获得了东南亚部分地区的控制权。然而,针对中国,美国并没有明显的核心利益,也缺乏足够的竞争动力。再加上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旨在与其他列强共享在华利益,而非独占,因此,美国的野心相对较小。
直到1928年,国民党初步统一了中国,美国才开始与国民政府签订关税条约。然而,由于当时国民党的实力较弱,无法有效治理全国,美国与中国的关系依然较为冷淡,处于互相了解的阶段。
与此相对的是,美国与日本的关系较为密切。日本自明治维新后逐步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与美国有许多共同的利益。在1920年代,美国经历了经济危机,日本成为美国的主要商品倾销市场,许多美国公司在日本投资,两国民间交流频繁,政府高层也保持着密切互动。
直到日本暴露出更大的侵略野心之前,美国并不希望与日本发生直接冲突。此外,美国奉行的“孤立主义”政策使得他们对美洲以外的冲突保持旁观态度,放任日本的扩张。而且,随着美国经济危机的蔓延,罗斯福上台后更注重经济复苏,减少军事投入,因此美国对于日本的侵略行为选择了忽视。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请求国际联盟介入,但英美等国并未对此做出实质性反应。即使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美国依然未立即做出强烈回应。美国认为日本的侵略行为虽然违反了《华盛顿条约》,但由于日本在中国的利益较少,对美国的经济依赖较大,因此美国更关心的是如何通过与日本的经济合作获利。
随着战争爆发,特别是全面抗战的爆发后,国民政府再次请求国际社会制裁日本,但美国依旧软弱回应,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为日本辩护。美国此时依旧维持与日本的合作,以防日本过度向苏联扩展,以此遏制共产主义的蔓延。
然而,随着日本的侵略行为逐渐加剧,特别是在1937年12月12日,日本轰炸“帕奈号”引发外交危机后,美国开始重新评估与日本的关系。尽管美国继续为日本提供物资支持,但这一时的援助更多的是经济利益驱动,而非对日本侵略行为的默许。
1938年,随着日本侵略中国的步伐加快,特别是其“东亚新秩序”的构想逐渐浮出水面,美国开始重新审视与日本的关系。美国对中国的援助开始逐步增强,其中最为显著的是1938年12月的“桐油贷款”,罗斯福批准提供2500万美元贷款,用以支持中国修建滇缅公路,这条公路成为中国的重要生命线。虽然当时美国的援助并没有涉及军事,但这仍为中国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支持。
然而,美国的援助并未改变日本的野心,反而激化了日本的侵略行为。1939年,随着日本在中国战场的推进,美国的态度进一步转变,并宣布不再续约与日本的通商航海条约,并加大对中国的支持。尽管如此,美国依然在经济上给予日本一定支持,直到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日之间的冲突最终不可避免。
总结来说,美国在1931年到1941年间的对日政策,虽然在表面上看似偏向中立,甚至有支持的倾向,但实际上其背后却是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而这种支持,无疑为日本的侵华战争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支持,间接促成了日本的侵略行为。在战后的反思中,许多美国学者认为,如果没有美国的援助,日本的战争潜力会大大受限,中国的抗战也许会提前结束。美国的短视政策不仅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困扰,也让自己成为了历史上“帮凶”的代名词,深刻的教训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