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的刘备以其个人魅力和忠诚,结交了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等一众英雄,并能让他们既是兄弟又是臣子,深得人心。相比之下,曹操更是知人善任,推崇用人不疑,奖惩分明,最终创造了一番霸业。然而,曹操的儿子曹睿在选拔人才时,虽然继承了父亲的智慧,但在某些方面却表现得更加突出。
选拔人才一直是个重要议题,理想的做法是摒弃私心和外界干扰,公平公正地选拔。然而,政治环境中往往无法避免这些因素的影响,曹睿的选择便是典型的例子。他重用了刘放和孙资,尽管这两人并非出类拔萃,但因口才和写作能力得到了曹操的赏识。曹操去世后,曹丕改设“中书”职务,而刘放和孙资由于资历相当,只能平起平坐,共同承担职务。
三年后,这两人又晋升了一步,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在朝中的权力。由于皇帝对他们的宠信,其他官员纷纷巴结他们,惧怕得罪。某些正直的官员不愿与这两人攀亲带友,甚至有官员的儿子担心父亲可能因此遭遇麻烦。夏侯献等人曾经用树上栖息的两只鸡来讽刺刘放和孙资。
更为严重的是,在曹睿临终时,他本打算将辅佐的权位交给曹宇、曹爽和夏侯献等人,但刘放和孙资坚决反对,认为曹宇等人无能,最终只同意让曹爽接任。遗憾的是,曹爽是个无能之辈,根本无法胜任重任。最终,曹睿虽然并非无知,但因过度依赖这两人,导致魏国政局逐渐动荡。
随着曹芳登基为帝,刘放和孙资掌握了实权。尽管他们曾经得到皇帝的信任与重用,但他们的独断专行导致了魏国的政权更替。如果当时几任皇帝能避免过度信任这两位近臣,或许魏国的命运会有所不同。
历史上的各位帝王如刘邦、汉武帝、刘备等人都明白选贤任能的重要性。刘邦得到了萧何、张良,才有了大汉江山;汉武帝有桑弘羊、东方朔,才成就了盛世大汉;刘备则得到了诸葛亮、姜维的辅佐,才能三分天下。而魏明帝曹睿,尽管在选才方面有独到之处,但过度依赖身边的亲信,最终也未能避免魏国的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