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4月,平西王吴三桂率领清朝军队进入北京,明朝的皇族和官员纷纷逃往南方。朱由崧逃到了淮安,并得到了凤阳总督马士英的支持,于当年五月登基为帝。尽管明朝的政权在崇祯皇帝自杀后已经灭亡,但恢复明朝的斗争依然在继续。张煌言,曾与岳飞、于谦并列为“西湖三杰”,长期带领义军与清朝作斗争,抵抗了清朝超过二十年。
张煌言是崇祯年间的举人,他不仅是抗清名将,还以诗才著称,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尤其是在他临终前所作的《甲辰八月辞故里》和《奇零草序》,都是经典之作。 关于孝庄的“下嫁之谜”,也是由张煌言的后人所提起的。张煌言在其《建夷宫词》中,写了七首诗描写孝庄的婚礼,诗句中表达了他对清朝的极大憎恶,并以讽刺清廷的方式将其写入诗中。关于孝庄与多尔衮的婚约,在史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但这一说法在民间流传甚广。朝鲜历史中有记载,1649年2月,清朝官员曾向朝鲜表明多尔衮是“皇帝的摄政王”。 多尔衮成为摄政王是在1648年11月,那时顺治皇帝册封多尔衮为摄政王,并且在朝廷上所有大臣都以“皇上”和“皇父”来称呼他。关于这个历史事件,有记载提到乾隆皇帝在巡查内阁藏书时,偶然看到了一张圣旨,里面提到顺治皇帝和多尔衮之间的特殊关系。 然而,1650年11月,多尔衮在一次狩猎中不幸从马背摔下,12月19日在喀喇城去世。顺治得知后大为高兴,立即下令按照帝王的葬礼标准举行丧礼,并追封多尔衮为“忠君”。这一系列迹象似乎表明,孝庄与多尔衮的婚约并非空穴来风。 尽管孝庄未与皇太极合葬,且没有进入皇陵,这一举动也引发了外界的诸多猜测。有传言认为孝庄与多尔衮之间存在某种未解的关系。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孝庄太后去世前,康熙皇帝日夜守护,亲自带领朝臣前往天坛祈求上天保佑孝庄延年益寿。然而生死乃自然法则,最终孝庄于1687年12月25日去世,享年70岁。 孝庄12岁时便成为皇太极的侧妃,而在福临登基后,她被尊为皇太后。根据当时的礼仪,孝庄死后应与太后一同安葬,但她在临终时却特别叮嘱康熙,不要因为她的葬礼而打扰到皇太极的陵寝。虽然孝庄在死后并未与皇太极合葬,但她的葬地与太宗的陵寝也有着深厚的联系。 在清朝初期的葬礼制度中,合葬的原则是皇帝去世后,皇后只有在皇帝去世之前,才能进入地宫与之合葬。即使是1650年,孝端文皇后曾提议与皇太极合葬,但最终未能实现。孝庄不愿意动用过多的人力物力,也未想让其葬礼成为过于奢华的事件,最关键的是,她临终时依旧对顺治和康熙抱有深深的担忧。因此,她选择将自己葬在顺治的孝陵旁。 清代的皇家葬礼制度基本继承了明代的传统,而孝庄太后的最后遗愿,确实违背了当时的葬礼惯例,也让康熙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但由于康熙深知祖母对自己的支持与教育,他最终还是按照孝庄的遗愿将其安葬在顺治的孝陵旁。康熙自幼孤独,由孝庄一手抚养长大,深受她的仁慈教化。康熙也常常在朝中遇到重大决策时,向孝庄请教。虽然孝庄从未直接干预政治,但她总是默默给予支持。尤其是在平定三藩之乱时,康熙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而孝庄则坚定支持他,甚至推荐了能协助康熙平定乱局的将领图海。这种支持让康熙对她的感情愈加深厚。因此,在孝庄去世后,康熙依然坚定地遵循她的遗愿,选择了尊重她的最后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