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官真的不容易,尤其是做皇帝。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如果遇到像李世民这样的皇帝,那还算好办。李世民出身名门,文化素养高,懂得分辨是非,办事按规矩走。即使魏征经常当面顶撞他,让他感到尴尬,他也能坦然接受。但如果是像朱元璋或曹操这样心思深沉、疑神疑鬼的皇帝,做臣子的就得格外小心。 这种性格与他们的成长环境密切相关。李世民的父亲是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他从小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明辨法度,做事讲究礼仪。而朱元璋的背景则完全不同。他出生在贫困的农民家庭,家境贫寒,遭遇了很多天灾人祸,亲人早逝,年幼时孤苦无依。他甚至曾当过一段时间和尚,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像他这样的出身,往往会造就两种性格:要么愤世嫉俗,极度憎恨不公,要么心如止水,脱离尘世。
不过,朱元璋并未受到佛法的感化,最终选择了还俗,加入了农民起义军。公元1351年,他遇到了自己生命中的重要人物——马氏。事业爱情双丰收,朱元璋凭借起义军的力量,逐渐打下了基业,终于在1368年建立了明朝。 然而,站到最高的位置上,人的心态往往会发生变化。失去了父母、亲人,他心里只剩下了马皇后和整个天下。渐渐地,他变得越来越多疑,开始担心失去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尤其是在兄弟之间,他对尊卑等级十分看重,这使得不少曾经一起打天下的人都在不经意间触犯了他的底线,最终遭到了惩罚。 尤其是在蓝玉谋反案爆发后,朱元璋彻底失望。他不仅惩处了蓝玉一家,还追溯至整个家族,甚至写下了《逆名录》,上面记录了十万多人,包括许多曾经与他并肩作战的亲朋好友。朱元璋对这些人逐一审查,彻底感到了孤独和背叛。然而,更加沉重的打击接踵而来。马皇后去世,朱标也在一次巡视后不久因病去世。失去了最爱的人,朱元璋痛不欲生,却无人倾诉。一天除夕,群臣散去后,他独自来到宫中散步,回忆起过去的一切,开始质问自己:我做的这些决定,真的正确吗?我到底是谁?我的未来在哪里? 在这样迷茫的状态下,朱元璋漫无目的地走到了吏部,发现里面还有灯光。他走进去,见到一个官吏正在吃东西、看书。朱元璋心情复杂,便问他:“除夕之夜,怎么还不回家?”这位官吏因职务较低,未曾见过朱元璋,还以为他是别的部门的人,便回答:“今天夜晚无人值守,我留下来值班,不敢懈怠。” 朱元璋被这位官吏的忠诚打动,两人就此聊了起来。那一晚,朱元璋卸下了心防,向这个陌生人倾诉了许多内心的痛苦。这位官吏也同样感到孤单,无法与亲人团聚,悲伤情绪在两人之间找到了共鸣。说到伤心处,两人不禁泪流满面。 第二天,醒来的朱元璋意识到自己不能让这件事传出去。尽管那位官吏并无过错,他仍决定将其调离京城,为了避免他因与自己有过深入交流而陷入困境。于是,他给这位官吏下令,调任他回到故乡担任知府。这位官吏从一个小小的职位直接晋升了十级,直到后来,才明白自己为何会被如此升迁。 朱元璋的心境,某种程度上也值得同情。他虽得到了天下,却也失去了所有亲人和朋友。最终,他也只能在孤独中度过自己的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