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众多,个个性格鲜明,但其中有一些人的行为实在令人愤慨。有人背叛主公,有人摇摆不定、做墙头草,有人见利忘义,还有人扰乱朝政……以下是几个典型例子:
郭图(袁绍谋士)——最能“坑”主公之人 郭图是袁绍手下最会坑主公的谋士之一。官渡之战前,郭图极力劝说袁绍攻打曹操,并在曹操袭击乌巢时提出“围魏救赵”的计策,建议趁机偷袭曹营。然而,偷袭失败,乌巢被攻破后,郭图为了自保,将责任推给了张郃和高览,诬陷他们勾结曹操。两位将军无奈投降,袁绍因此在官渡之战中惨败。最终,郭图在袁谭被杀后被乐进射杀。 傅士仁、糜芳(蜀汉将领)——导致关羽被杀之人 傅士仁和糜芳曾在刘备麾下效力,立下过不少战功。糜芳更是将妹妹嫁给刘备,因此能加入蜀国阵营。关羽镇守荆州时,委任傅士仁和糜芳把守重要防线。然而,由于关羽的傲慢和轻视,他们与关羽之间产生了矛盾。一次,关羽准备北伐时命二人提供军资,但由于失误,他们的物资被烧毁。关羽勃然大怒,威胁要杀掉二人,激怒了他们。吕蒙攻打关羽时,傅士仁和糜芳投降吴国,并杀害了关羽的使者。可以说,关羽的死与二人的背叛密切相关。后来,刘备为关羽复仇,大败东吴,而傅士仁和糜芳试图向刘备求情,最终被凌迟处死。 吕布(三国武力第一人)——三姓家奴 吕布是一个典型的反复无常、见利忘义的背信弃义之人。早年,他跟随丁原,称丁原为义父,情同父子,却在背后杀了丁原,转而拜董卓为义父。与董卓发生冲突后,他又亲手杀了董卓,完成了“二次杀父”。此后,吕布四处流浪,先是投靠曹操,后来又反叛曹操,接着依附刘备,最终背叛刘备,再次反复无常。最终,曹操亲自讨伐吕布,吕布被其部下背叛并处死。吕布的事迹成了背信弃义的代表。 杨松(张鲁谋士)——贪财卖主之人 杨松是一个典型的见利忘义之人。马超出兵葭萌关时,刘备贿赂杨松,杨松便出卖马超,向张鲁谗言,陷害马超,令张鲁对他失去信任。最后,马超投降刘备。此后,杨松继续为金钱所动,陷害张鲁的部将庞德,导致庞德投降曹操。最终,杨松因贪财卖主被斩杀。 孙鲁班(孙权之女)——阴险毒辣之人孙鲁班是三国演义中最为阴险毒辣的女性人物之一。她不仅美貌出众,更擅长权谋。她通过陷害太子孙和和其母王夫人,使孙权误解孙和,最终废黜他,推举孙亮为太子。孙权去世后,孙鲁班凭借外戚的身份大肆腐败,卖官鬻爵,造成吴国政坛混乱。她还通过权谋陷害亲妹朱公主致死,甚至谋杀权臣孙綝,最终因罪行败露,被流放至豫章。 这些人物的背叛、投机取巧以及对他人生命和利益的践踏,让《三国演义》充满了无数令人叹息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