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蒋介石当年统一中国,是否能让中国更早发展起来?
现在有一些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蒋介石当年统一了中国,是否能够让中国更快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是否能够更早步入富足?但这种假设其实是很不现实的。事实上,蒋介石早在1928年就已经完成了对中国大陆的统一,成为中华民国的领导人,统治了全国。
1927年到1937年,这段时期被称为民国的“黄金十年”或“南京十年”。这一时期,蒋介石的政府在某些方面确实有一些进展,但是否能称之为“黄金十年”,实际上值得深思。
“黄金十年”这个名字最早由驻华美军指挥官魏德迈提出,后来被广泛使用。虽然它代表了经济上有所突破,但仔细分析之后会发现,所谓的“黄金十年”其实只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因为它不过是“黄金”而已,背后却充满了问题。
在这十年里,虽然中国经济确实有所发展,社会经济也进入了一个新的进程,但这个经济增长非常缓慢。即便如此,工业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却微乎其微,仅占总产值的十分之一左右。更为严重的是,民国时期的经济几乎完全依赖外国势力。钢铁、煤矿、石油、电力、金融等重要行业几乎都被日美等国控制,外资占据了大约95%的市场份额。
为了应对战争,南京政府不得不大量发行纸币,税收不断增加,同时官僚资本不断膨胀,这对国内的民族工业造成了巨大冲击。在这些“黄金十年”里,中国最为显著的工业发展基本上集中在轻工业,但即便如此,外资工厂依然掌握了绝对的市场主导权。
再来看农业,粮食的净进口量显著增加,意味着国内的粮食生产大幅下降,农村经济也处于萎靡状态,甚至可以说陷入了衰退。根据1933年的一项调查,农村的平均负债率竟高达62%。在1930年,中国的人口死亡率还高于印度,这一事实凸显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困境。
在政治上,虽然蒋介石政府完成了全国统一,但各地军阀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地方势力,这种割据局面一直持续到1949年。国民党内部分裂严重,政治和军事派系层出不穷。蒋介石、唐生智、李宗仁等人分别掌握着不同的军事力量,政治上则有汪精卫、胡汉民等人的不同派别,甚至连蒋介石这个“统一者”本身,也时常面临政权被推翻的危险。
实际上,蒋介石所领导的政府,充其量只是各个军阀联合的军事政权。民主在当时几乎成了笑话,政局动荡不安,大家都讲的是拳头大者的规则,谁更有力量,谁的声音更响亮,谁就能主导局面。
在这一期间,民族危机不断加剧。尤其是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了中国的东北,成立伪满洲国。虽然蒋介石初期的政策是“不抵抗、不许抵抗”,但这种姿态逐渐变为“一边抵抗、一边交涉”。然而,蒋政府始终未能真正采取有效行动,始终没有与日军正面交锋,反而是带着军队与中国其他地方的民众发生冲突。
总的来说,民国的“黄金十年”不过是一场空洞的梦,它更像是一些人的幻想。人民的生活并未因此得到实质性改善,也没有任何人真正享有平等的权利。所谓的“黄金十年”不过是对买办、官僚和帝国主义者的恩赐,尤其是集中在上海的租界区和日本占领的东三省。这段时期对普通百姓来说,并没有带来多少实质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