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家乡是四川省广安县,那里有着他深厚的根基。然而,尽管他一生经历了无数重大历史时刻,很多人都不解,为什么他从未回过自己的故乡?
在邓小平的故居陈列馆里,有一本《邓氏家族分谱》,其中记录了邓家从江西吉安府庐陵县迁移到广安的历史。邓家在广安繁衍了18代,但到邓小平的父亲那一代,家境已经逐渐衰落。
1919年,年仅15岁的邓小平考入重庆的留法预备学校,准备前往法国勤工俭学。当时的路费大约是300大洋,这对于经济拮据的邓家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最终,邓小平的舅舅淡以兴卖掉了家中的田产,才凑齐了路费。邓小平非常感激他的舅舅,称他为“幺舅”,意思是母亲最小的弟弟。
1927年春,邓小平应组织的派遣回到国内,投身革命工作。此后,他一直忙于革命事务,直到新中国成立。1950年2月,邓小平被任命为西南军区政委,负责领导西南地区的土改和建设工作,并暂时住在重庆。尽管距家乡广安很近,但他依旧因为工作繁忙,始终没有回去。
有一天,邓小平的舅舅淡以兴听说邓小平在重庆当了重要官员,便和邓小平的继母夏伯根一同前来探望他。邓小平接到通报时感到有些意外,因为当时他正在开会。于是,他让警卫员将舅舅和继母安排到招待所。直到晚上,邓小平才抽空去见他们。当两人见面时,淡以兴面露不满,问道:“你还认得舅舅吗?”邓小平连忙道歉,称他为“幺舅”。随后,舅侄两人聊起了过去,邓小平不禁眼含热泪。过了一会,淡以兴才想起旁边的夏伯根,开始讲述她多年来在家中勤劳的事,邓小平感动地握住夏伯根的手,称她为“夏妈妈”。
淡以兴在重庆住了几天后返回老家继续务农,而邓小平则将继母夏伯根留在身边照顾。在邓小平和夫人的照料下,夏伯根活到了101岁。但邓小平始终没有回过家乡,唯一的联系是他让女儿邓榕回广安探望幺舅淡以兴。
1986年2月,邓小平一家在成都过春节时,邓小平派人将舅舅淡以兴接到成都团聚。此时,广安县的县委书记等人也在重庆,主动邀请邓小平回家乡一趟。这是邓小平第二次收到家乡的邀请,但他依旧婉拒了。
1988年6月,邓小平带着孙子一起去北京北海公园看灯会,一位来自广安的记者采访了他,问道:“这么多年过去了,您有没有想过回家看看?”邓小平摇了摇头,简单地回答了两个字:“我怕。”
邓小平的女儿邓榕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也提到过邓小平不回乡的原因,她认为父亲担心回乡后可能引起过度关注,甚至会扰乱地方的正常秩序。邓小平去世后,他的警卫秘书张宝忠将军在接受采访时也透露了邓小平不回乡的真正原因:一是工作繁忙,顾不上回家;二是他不愿给家乡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两点,似乎解开了邓小平从未回家乡的谜团,也展现了他对家乡、对社会的深沉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