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灭亡后,项羽取代了秦始皇,但他自己却没有称帝,这让很多人感到疑惑。其实,这与项羽的性格密切相关。项羽出身战国时期的贵族,他不喜欢也不习惯做天下唯一的皇帝。他之所以起义反秦,一方面是为了给祖父项燕和楚国报仇,另一方面则是希望回到七国分治的局面。
项羽的强制分封
项羽在推翻秦朝后,开始分封诸侯。这些分封带有明显的强制性质,并没有考虑其他诸侯是否同意。当时,项羽威望极高,诸侯畏惧他,不敢违抗,所以分封得以顺利进行。只要项羽在,楚国就能维持天下霸主的地位。然而,这种强硬手段也让刘邦及其部下感到不满,有人甚至公开辱骂项羽,逐渐形成了和项羽决裂的趋势。除了刘邦,其他诸侯的封号安排也存在不合理之处,这为后来的叛乱埋下了伏笔。
项羽的错误用人和弱智分封
项羽个人情感对分封影响很大。他厌恶田荣,认为其不够义气,虽然田荣在灭秦战争中贡献巨大,但项羽没有封他为齐王,只让他担任齐国丞相,这让田荣心生不满。后来,当天下诸侯反对项羽时,田荣率先起兵自立为王。此外,项羽对楚怀王也不放心,直接下令将其杀害,这一行为被天下诸侯视为残暴且没有容人之量。值得注意的是,项羽很多时候并没有处理掉真正的威胁,比如刘邦,反而杀掉了无心政治的楚怀王,这显然是战略上的大失误。
结语
项羽在分封诸侯和用人上的失误,最终导致天下诸侯纷纷造反。正如范增所言,项羽死后,诸侯必将反抗。事实也的确如此:分封结束后一个月,田荣自称齐王起兵,联合彭越、陈余等人;刘邦则在汉中积蓄力量,同时和韩信占领关中。关中一旦掌握,项羽便如同秦灭六国时一样,再也无法翻身。项羽的失败,既源于性格,也源于战略与分封政策的失误,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楚汉之争的关键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