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操活着时,张郃几乎每战必败,但随着三国中期的到来,局面发生了变化。在曹操、刘备、关羽和张飞等一批名将相继谢世后,张郃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三国时期的顶尖名将之一。即使是诸葛亮初出祁山伐魏时,也在张郃手下吃了亏,受到了不小的阻力。那么,张郃究竟是如何从一个屡败将军,蜕变为一流名将的呢?我们不妨从《三国演义》中来看他与赵云、马超和张飞的几场单挑,探讨背后隐藏的深层原因。 根据《三国演义》的描述,张郃与赵云、马超、张飞的单挑表现,看似有些矛盾。张郃在与马超的对决中,经过二十回合就败下阵来;与赵云则是三十回合便败北。然而,面对张飞时,张郃却能硬抗三五十回合不败,难道张飞的武艺真不如赵云和马超?
回顾潼关渭水之战,张郃与于禁的表现就比较糟糕:“斗得八九合,于禁败走,张郃出迎,战二十合亦败走。”这个战斗结果,显然无法体现出张郃的真正实力。再看早前的穰山之战,赵云一枪秒掉了高览,然后又与张郃独战,结果张郃败走。面对马超和赵云的猛攻,张郃的表现的确比较“脆弱”,但当他面对张飞时,他却展现出了异于常人的“霸气”,甚至还口出狂言:“人皆怕张飞,吾视之如小儿耳!此去必擒之!”张郃立下军令状,准备与张飞一决高下,表现得拼尽全力。 他与张飞的第一次单挑是:“战到二十余合,郃后军忽然喊起……”第二次交手时:“两将在火光中,战到三五十合……”从这两次战斗来看,张郃并非没有实力,他与张飞能打到三五十回合,显然并不是一个完全处于下风的对手。如果没有其他意外因素,可能一百回合后才会分出胜负。 最终,张郃还是输给了张飞,但他输得并非是武功不济,而是智谋不足。在与张飞对抗时,张郃企图诈败诱敌,结果反被张飞利用,设下陷阱,将张郃痛扁一顿,最终让张郃的三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剩下的只有十多个士兵,甚至连一匹马都没能逃脱。 在与赵云和马超的单挑中,张郃一旦发现情况不妙,就立刻选择撤退,但面对张飞时,他却死缠烂打,似乎不打个痛快就不罢休。那么,为什么张郃在张飞面前显得如此“神勇”,而在马超和赵云面前却显得如此脆弱呢?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复杂。我们可以从《三国志》中的四个字来总结:“郃识变数。” 张郃不仅武艺高强,而且非常聪明。他清楚地知道,什么情况下应该拼命,什么情况下应该退避三舍。正是这种灵活的应对策略,使得他在不同对手面前展现出了不同的表现。他与赵云、马超的对决,可能并非真正展现了他的真实战力,而是他根据战局的变化做出的应变。 张郃绝非等闲之辈。如果他没有退路,不得不拼命,他的表现肯定会不同。那么,问题也随之而来:如果张郃全力以赴,他能与马超和赵云打多久?如果仅从张郃的表现来看,是否能得出马超的武功高于赵云、赵云的武功高于张飞的结论呢?这些问题也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