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的庐山会议,本来是为了总结经验、调整发展指标,并继续纠正之前的“左”倾错误。这个会议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显得格外重要,因此,中央决定要求所有政治局委员和中央委员,除非有特殊原因,都必须参加。
例如,彭德怀刚刚结束了一次为期一个多月的出国访问,身体极度疲惫,原本打算休息和总结这次出访的经验。然而,毛主席并没有批准他休息,反而坚持要求他参加庐山会议。还有张爱萍,他刚刚在青藏高原呆了几个月,身体出现了严重的不适,本打算请假在成都休养,但也未能得到批准。 不过,也并非所有人都需要参加这个会议,少数几位领导因身体原因得到了中央的批准,可以不参加庐山会议,他们是谁呢?为何能避开这场风波?彭德怀受到批判后,他们又是如何反应的? 首先是邓小平。原本他准备参加会议,但在庐山会议前夕,他打台球时不小心摔倒,导致大腿骨折,需要住院治疗。那段时间,邓小平行动不便,必须24小时有人陪护,因此无法参加会议。虽然没能亲自到场,邓小平依然关心会议的进展。当他得知会议变成了对彭德怀的批判时,他非常焦急,立刻对通报情况的同志说:“彭老总在中国革命的各个阶段,都是有大功的。”这句话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中显得尤为大胆,也体现了邓小平对彭德怀的支持和对正义的坚持。第二位是陈云。作为主管经济的副总理,陈云本来也应该参加庐山会议。然而,会议前夕,他突发冠心病,病情加重到连说话都感到吃力。尽管陈云非常着急,但病情却使他无法坚持,最后不得不向中央请假。中央考虑到他的病情,批准了他三个月的病假。毛主席在会议期间曾提到陈云,问工作人员他的身体状况如何,若无大碍,可以减少开会次数,来庐山参加会议。但最终,陈云的健康状况依旧没有好转,没能参与会议。会议期间,陈云与朱德进行了电话交流,表达了他对彭德怀受到批判的不赞同,并在之后坚持自己的立场,拒绝参与对彭德怀的批判。1970年代末期,陈云开始公开肯定彭德怀的贡献,并在彭德怀的平反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还主张将彭德怀的骨灰安置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第三位是陈赓。他本来也准备参加会议,但由于心脏病发作,严重到无法久坐,甚至需要静养。医疗组建议他不应参加会议和活动,毛主席得知后特别指示,陈赓不必参加会议,要专心养病。尽管如此,陈赓非常关心彭德怀的处境,每天都在看会议简报。当他看到彭德怀的“万言书”时,深感忧虑,认为彭德怀的情况非常危险,恐怕会出大事。虽然陈赓未能参加会议,但他心里对彭德怀的关心可见一斑。会议结束后,有人找陈赓让他对彭德怀的事表个态,但他表示自己在养病,对会议情况不清楚,不能轻易发言。庐山会议后,陈赓曾打算亲自去看望彭德怀,但因身体原因未能成行。最终,陈赓于1961年3月16日因病去世,年仅58岁。 这些领导虽然未能亲自出席庐山会议,但他们的立场和做法无疑展示了他们对彭德怀的支持与关心,也为后来的彭德怀平反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