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红军主力按整编要求转为八路军。以红四方面军为主的部队被编为八路军第129师。下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当时第129师的编制与兵力情况梳理清楚,并适当补充说明,便于读者把握全貌。
第129师在改编时的总兵力约为1.3万人,基本建制包括两个旅和多个直属单位。具体到团营级单位,第129师名义上有5个团:第385旅下辖第769团、770团;第386旅下辖第771团、772团;另有直属教导团。此外,师直属还设有5个营:炮兵营、工兵营、辎重营、特务营和骑兵营。 但实际派往抗日前线的编成并非全部单位。根据1937年10月的统计数据,开赴前线的部队包括:第386旅全旅、第385旅的第769团、直属教导团和骑兵营,合计兵力为9,367人。 我们把这批开赴前线的主要力量分开来看: 第386旅是由原红31军改编而来,改编后人数约为5,700多人。第386旅下辖第771团和第772团,加上旅直属队,两个团的人数都应在2,500人以上——在当时属于比较充实的步兵团编制。一般情况是每个步兵营下设四个步兵连和一个机枪连,步兵连配备若干轻机枪,营属机枪连配重机枪,从而保证团级作战的火力与战斗持续力。 第385旅由红4军改编,改编后人数约为5,000多人。但第385旅并未整体开赴前线:只有下属的第769团参加了出师行动,旅部及第770团留守陕甘宁等后方地区。因此,第385旅内部的兵力分布并不平均。 关于第769团,时任团长陈锡联在回忆录中对其编制做了明确记载:第769团编有三个步兵营(每营均为4个步兵连与1个机枪连),并设有参谋处、政训处(11月时政训处一度撤销后又恢复为政治处)、供给处与卫生队。团直属还包括迫击炮连、特务连和通信排(含电话班、徒步通信班、骑兵班)。全团人数约为2,900多人。这说明第769团在当时兵力较为充实,独立承担战斗任务的能力较强。 对比第769团和第386旅的规模可见:第386旅约5,700人,加上第769团约2,900人,两者相加约8,600人。由于前线总人数为9,367人,扣除这两支主力后,剩余约767人分布在师部机关、教导团与骑兵营等单位。师部机关规模较小;骑兵营虽称“营”,但实际由3个骑兵连组成,人数约300余人;剩下大约四五百人则为教导团。教导团性质上偏向干部团,主要由编余干部与从西路军归队的干部组成,人数本就不多,但其价值体现在担任骨干与培训新部队上——教导团一方面在前期提供干部职员,另一方面在短期内向外调配骨干,帮助组建和扩充新团。 留守陕甘宁地区的兵力同样不容忽视。第129师总兵力约1.3万,开赴前线的9,367人之外,留守人数约为3,600多人。留守部队中主要是第385旅旅部及第770团,二者合计约2,000余人,其余四个直属营(炮兵、工兵、辎重、特务)合计约1,600人,平均每营约400人左右。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许多所谓“直属营”实际上来自陕北地方红军的原有编成,改编为八路军直属营后的编制数字常常是名义上的,实际人员可能并未按新编制完全精简或重组。 更具体地看,这些直属营在改编后不久发生了新的调整:特务营、炮兵营、工兵营、辎重营等先后脱离师建制,成为留守兵团的警备团或独立营。例如,特务营后来改为警备第2团、炮兵营改为警备第3团、工兵营改为警备第7团、辎重营则改为鄜甘独立营。之所以能改编为团,正是因为这些直属营原来来自规模较大的地方红军,如红29军、红30军或陕甘宁独立师的若干团,这些部队在会师后曾发展到千余人规模,因此即便名义上变为营,实际人数仍足以成立团的基础。 总体来看,第129师在改编初期的建制与兵力情况比较复杂:一方面,主力部队经过改编与精简后更“精干”——例如红31军改为第386旅后人数从6,400余降为约5,700人;另一方面,部分来自地方红军的单位在短期内并未彻底精简,仍保持较为完整的人数,从而为日后改编为警备团或独立营提供了条件。第769团因人员充足,成为开赴前线后承担师部直接指挥和扩建主力的重要基础,甚至在一年多后以769团为骨干成立了新的第385旅。本文旨在梳理第129师改编初期的部队编制与兵力分布,基于现有史料进行合理推断与解释,帮助读者理解当时部队调动与改编的基本情况。如文中资料或表述涉及权利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