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期,相机技术已经传入中国,因此我们今天可以通过那些清末拍摄的照片,深入了解这个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社会面貌。 其中,一些清末时期的照片中,常常能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山脉似乎都是光秃秃的,看起来荒凉、破败。那么,为什么清朝的山脉都显得如此荒凉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你根本想不到。
很多清末的照片拍摄了江南地区的风光,按理说,南方气候温和,尤其是在夏季时,山中应该是绿树成荫、草木茂盛的景象。然而,从照片中看,甚至像广西十万大山这样常年温暖的地方,山上也显得光秃一片。 那么,这些山上的草木到底去了哪里?原因其实很简单,这些山脉的光秃全都是因为古人的滥伐造成的。过去的人们需要柴火做饭,甚至有很多樵夫专门靠砍柴为生。长年累月的砍伐使得原本绿意盎然的山林逐渐变成了如今的荒凉景象。 如今,人们不再依赖柴火做饭,因此我的家乡的山上,很多以前的小道都被茂密的灌木覆盖。人们的离开让自然恢复了生机,那些以前被砍伐过的山林,如今已经变得郁郁葱葱。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几张来自清朝时期的经典老照片,借此了解清朝末期的一些社会风貌。 这张照片拍摄于1911年的杭州西湖。从照片中可以看到,当时的西湖显得非常荒凉,远处的山脉也是一片光秃,看上去和今天熙熙攘攘的西湖景象有着天壤之别。这种景象符合人们对清末的印象——衰败、荒凉,几乎没有生气。 另一张照片拍摄于清朝末期,具体拍摄时间不明,展示的是万里长城。照片中的长城已经出现明显的损毁。如果是明朝时期,政府可能会出资修缮这些倒塌的部分。但是,清朝的统治者本身是游牧民族,他们不再注重长城的修复,而是让其在岁月中逐渐倒塌。照片中从远处的山头可以看到,长城所在的山脉几乎没有什么植被,依然是光秃秃的。 这张拍摄于1872年的照片是由英国工程师蔡尔德拍摄的,他在前往蒙古的途中拍下了这张照片。照片中的长城看起来仍然雄伟壮丽,但由于周围草木稀疏,给人一种荒凉和破败的感觉,也象征着清朝末期的衰落。 另一张照片展示了清朝末期的十三陵神道石像。照片中的景象显得荒凉破败,连一棵树影都没有。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大树,都是建国后才种植的。这张照片同样出自蔡尔德之手,蔡尔德是当时清朝聘请的英国工程师,虽然他没有正式的官职,但仍然受邀参加了曾国藩爱女曾纪芬和聂缉椝的婚礼。 聂缉椝是李鸿章的重要助手,也参与了洋务运动,主张实业救国,并曾担任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总办一职。他的婚礼被蔡尔德记录下来,成为了历史上的一部分。 这些老照片,不仅展示了清朝末期的衰败和荒凉,也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