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陕北的红军主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第八路军”。 当时的路军建制,是国民党在裁军时提出的一种结构方式。路军在省区一级设“路军”单位,下面还下辖若干个正规师,同时管辖该区域内的保安部队。战时,路军可以把下辖的几个正规师临时编成军,战后再取消这种军级建制。简单来说,路军像一个区域性的大单位,里面包含多支正规部队和地方保安力量。
举一个例子来理解路军的关系:原本福建地区有一支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副总指挥蔡廷锴,下辖第60、61、78师。在中日战争初期,十九路军驻在上海时,三师合编成第十九军,蔡廷锴担任军长。这也能说明,路军通常相当于是“军区建制”的野战军。 在八路军的编制里,正式下辖的三个师是115师、120师、129师。这三个师的番号,原来属于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115师属于67军,120师属于57军,129师属于53军。西安事变后,东北军经过缩编,原来每个军下辖4个师改成下辖2个师,因而从中空出了一些师的番号。于是,115、120、129这三个师的番号就被划入到新成立的八路军中。 这三所“正规师”属于一种叫“调整师”的编制。这是一种德国式的军事组织方式,被国民党大量采用、用于组建德械师。调整师下辖两个步兵旅、四个步兵团,并且还配置炮兵营、工兵营、骑兵营等师直属部队。标准的编制人数大约是1.2万左右。 八路军的三个标准调整师,合起来的总编制是约36000人。后来在党的要求下,每个师又增加了一个3000人的教导团,于是每个师的编制达到了约15000人,整个八路军的编制总量约为45000人。 当时陕北地区红军的总人数大致是:红一方面军约30000人(包含红1军团8000人、红15军团6000人、直属部队7000人、陕南74师2000人、地方部队6000人),红二方面军约11000人,红四方面军约12000人,总数约53000人。除了陕南74师和地方部队约8000人需要扣除,实际的主力大约是46000人,与整编后的45000人相差不大。 45000人是国民党给八路军提供的标准编制数,也是国民党按此数额每月发放军饷和物资的基准。需要说明的是,三个师的实际人数并不总是正好各自的15000人,因为给没有参与整编的人员保留了一部分编制。因此,115师的实编大约1.5万、120师约1.4万、129师约1.3万,三师合计为约3,000人被腾出给总部使用。 关于待遇方面,八路军每名战士在整编时的月薪是7块大洋。这个数字在当时相当于一个相当高的收入水平,甚至可以与现在某些高薪职业相提并论。以北京的出租车司机祥子为对照,月薪大致也是在10块上下。八路军每月能从国民党那里拿到的军饷,大约是32万块大洋左右,因此这次整编对八路军来说,既得到稳定的编制,也获得相对充足的物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