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政变,不仅仅是占领了都城洛阳,更重要的是他掌握了中央军的兵权和政治控制权。表面看起来,司马懿似乎只是掌控了一个城市,但实际上,他已经牢牢控制了整个曹魏政权的军政大权。
在政变发生之前,司马懿并没有官方职务,甚至没有显赫的职位,但他暗中积蓄了三千死士,作为自己发动政变的力量。这些死士大多是他的亲信、宗族成员、甚至是一些亡命之徒,他们平时散布在民间,等到需要时就能迅速聚集起来。正如《晋书·帝纪》中所记载,司马懿通过这一支力量为政变提供了军事支持。 除了这支死士,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司马师当时担任中护军,这是禁军的一员,负责京城的安全。当时,司马懿以“郭太后”的名义,率军占领了重要的战略位置,比如武库和洛水浮桥,为政变奠定了基础。 司马懿的成功并非一人之力,他得到了许多高官的支持。政变中,他命令司徒高柔代替曹爽担任大将军,直接控制了曹爽的军营。同时,太仆王观也代替曹羲担任中领军,控制了曹羲的营地。在当时,曹魏的中央军是由大将军直接领导的,而曹爽恰好担任此职,控制了三千精锐的禁军。这三千禁军,是曹爽的重要武力来源,也是他专权的关键。 高平陵政变时,曹爽带着弟弟们离开洛阳,前往高平陵,给了司马懿可乘之机。司马懿控制了洛阳城门,迅速占领了整个城市,要求曹爽投降,并承诺只收回其兵权,保留曹爽的财富和地位。面对形势的威胁,曹爽和弟弟们选择投降,未敢反抗。至此,司马懿不仅控制了皇帝,还掌控了中央军和禁军,真正实现了对军政大权的掌控。 那么,为什么司马懿能够通过控制洛阳就控制整个曹魏天下呢? 首先,司马懿掌握了兵权。曹魏的主力军是中央军,这支军队直接听命于朝廷,主要负责外征和平叛。除了中央军,还有边防军、屯田兵和郡县兵等不同种类的部队。中央军是最重要的力量,司马懿通过政变,成功地控制了这一支力量。而且,司马懿不仅控制了中央军,还掌握了调动边防军、屯田兵和郡县兵的权力,能够利用这些资源来镇压任何可能的反抗。 例如,夏侯玄当时在关中担任征西将军,虽然他是曹爽的亲信,但却没有足够的能力与司马懿抗衡。即使他试图反抗,司马懿早已做好了准备,成功地将夏侯玄从兵权上削弱,并将其调任到朝廷担任无实权的职务。 其次,司马懿控制了皇帝。曹魏的皇帝曹芳虽然在名义上拥有权力,但在实际操作中,他的权力完全受制于司马懿。司马懿通过控制曹芳,实际上掌握了曹魏政权的政治核心。正所谓“挟天子以令诸侯”,有了皇帝作为名义上的支持,司马懿就能以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获得了政治正当性。曹魏的各方势力也因为司马懿的这一权力基础,难以反抗。 在高平陵政变后,司马懿不仅巩固了自己的地位,还巧妙地削弱了任何可能威胁到他权力的势力。即便在后期,其他军区和地方势力如淮南军区的王凌和令狐愚,虽然有反叛的念头,但他们最终都在司马懿的压迫下屈服,甚至自杀。司马懿控制了兵权、政治中心和皇帝,在当时的曹魏,几乎没有什么力量能够与他抗衡。总结来说,司马懿通过精心的布局,巧妙地掌控了兵权和政治大权,最终通过高平陵政变实现了对整个曹魏政权的掌控。他不仅仅控制了都城洛阳,还掌握了所有能调动资源的权力,几乎没有人能再威胁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