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坊会议是红军历史上一次非常关键的会议,它直接影响了红军在战略上的重大转折。这次会议上,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决定联合行动,东渡赣江,增强了红军的战斗力,也标志着红一方面军由游击战向更为集中、机动的运动战转变。然而,这一决策的达成并非易事,过程充满了争论和分歧。 1930年10月,红一方面军在峡江召开会议,讨论下一步的作战计划。会议一开始,就出现了意见分歧,有人坚持要进攻大城市,争论过于激烈,会议最终无果而散。而此时,蒋介石正调集大量兵力,准备对红色苏区进行围剿,形势十分严峻,红军必须迅速决定战略方针,否则可能错失战机。 面对巨大的压力,毛泽东和朱德带领红一方面军总部于25日抵达新余县的罗坊,召开了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和江西省行动委员会的联席会议。会议上,毛泽东提出,面对强敌,我们不能贸然攻打南昌,必须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选择合适的战场,依靠群众力量,引诱敌人深入,再集中力量消灭他们。这一思想在峡江会议上曾遭到过反对,但毛泽东坚定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朱德在毛泽东发言后立即表示支持:“我们不能冒险攻击南昌和九江。敌人已经集结在周围,我们必须诱敌深入,东渡赣江,在苏区内消灭敌人,否则会被敌人反击,陷入被动。”朱德的支持让其他与会者难以反驳。经过毛泽东和朱德的耐心说服,大家终于统一了意见,决定放弃进攻南昌和九江的计划。 第二天,会议通过了决议,明确指出:在敌人大举增兵并固守南昌、九江的情况下,红军如果轻易进攻这些城市,由于缺乏足够的给养和运输保障,无法顺利攻下,最终可能导致胜利的延迟。因此,红军不应采取这种游击式进攻,而应根据毛泽东提出的战略进行调整。 然而,不进攻南昌和九江,那接下来该采取什么行动呢?问题又出现了。红三军团和江西省行委的部分领导干部反对东渡赣江,提出要“夹江而战”。他们建议一军团留在赣江以东,三军团则驻扎赣江以西,这样既能集中兵力消灭敌军,又可以分散在湘赣边、湘鄂赣边等地进行游击战。这一主张获得了一部分人的支持,但实际上,如果一军团和三军团各自作战,要消灭敌军一个师非常困难,合力作战则更加轻松。 彭德怀在回忆中提到:“我认为一军团和三军团分开,分开作战将不利于我们粉碎蒋介石的进攻。”最终,彭德怀和其他领导干部支持毛泽东和朱德的意见,决定两军团合并东渡赣江,统一作战。 会议经过充分讨论后,最终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依靠苏区群众,成功实施了这一战略,取得了反“围剿”战役的首次大胜。 参加会议的罗荣桓后来回忆说:“罗坊会议在非常关键的时刻,从实际情况出发,改变了原定进攻大城市的计划,确认了毛主席提出的诱敌深入战略。朱总和彭总的支持,为这个决策的通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次会议的成功,不仅确保了红军能够集中力量打击敌人,也为红军以后的战略方针奠定了基础。罗坊会议成为了红军历史上一个转折点,体现了毛泽东在战略决策中的深远眼光和坚定领导。 《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追随毛泽东》一书详细记录了这一历史事件,并获得了广泛的读者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