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历史上,丰臣秀吉去世后,德川家康通过篡夺丰臣政权并建立了江户幕府,最终导致丰臣家被彻底灭亡。德川家康能够成功掌握丰臣家政权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他在“丰臣五大老”中占据首位。正因如此,他得以名正言顺地控制丰臣政权的日常事务。
然而,许多人对这一历史过程感到疑惑。为什么丰臣秀吉在建立自己的政权时,设立了一个对丰臣家统治极为不利的“五大老”制度呢?毕竟,在战国时代,日本的大名重臣们篡取主君位置的事情屡见不鲜,丰臣秀吉自己也是依靠作为织田家的重臣取代了织田信长,建立了丰臣政权。那么,丰臣秀吉为什么会做出如此决策呢?接下来,我将从我的角度简单阐述一下这一问题。 首先,我们要明确,历史上所谓的“丰臣五大老”,准确的叫法应该是“御奉行众”。丰臣秀吉设立五大老的时间是在文禄四年(1595年),而他去世的时间是在庆长三年(1598年)。这意味着,丰臣秀吉在世时,“五大老”制度的实际存在时间不到三年。而在此之前,丰臣家并没有类似于“大老”的职位。 在文禄四年(1595年)之前,丰臣家的权力结构大致是这样的:丰臣秀吉掌握着最高的决策权,而日常政务则由丰臣秀长(后来改名丰臣秀次)负责。核心的权力机构则是“御年寄众”,即后来的五奉行。至于德川家康、前田利家、毛利辉元等外样大名,虽然他们地位较高,但并未真正进入丰臣家的权力核心。 然而,文禄四年(1595年)发生了两件重要的变故:第一,丰臣秀长去世,紧接着丰臣秀次也被灭门,这让丰臣秀吉失去了处理日常政务的主要重臣。第二,丰臣秀吉的亲信分为“文治派”和“武断派”两大派系,而这两个派系的矛盾在他侵略朝鲜的过程中愈发激烈,丰臣秀吉虽然尝试调解,但始终未能平息双方的争斗。 此外,丰臣秀吉的健康状况也逐渐恶化,而当时的丰臣家继承人丰臣秀赖还只是个几岁的幼童。这个局面意味着丰臣秀吉需要在短时间内找到一个能够负责日常政务、压制派系争斗,并在他去世后辅佐幼主的人。此时,能够承担这一重任的人选,只有那些掌控了大量领地的外样大名。 因此,丰臣秀吉在1595年设立了五大老,成员全部来自地方上的大大名。丰臣秀吉的目的非常明确——为丰臣秀赖提供一个过渡性的政治结构。然而,由于五大老的权限并未明确规定,选拔标准也不够清晰,这为后来德川家康的篡权奠定了基础,也为丰臣家政权的最终灭亡埋下了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