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照片拍摄于1972年,当时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周总理在机场热情迎接他。照片中的周总理站得笔直,显得非常庄重,而尼克松则迅速走过来,主动伸出手与他握手。这个场景背后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并且并非偶然发生,而是周总理有意让摄影师捕捉这一瞬间。
这张照片的摄影师是著名的红色摄影师杜修贤,他为毛主席和周总理拍摄了许多经典照片。杜修贤回忆,出发前,周总理曾特别叮嘱他,要拍出“尼克松主动来握手”的画面。为什么周总理如此要求呢?那是因为当时的政治环境非常复杂,1972年,正值运动高峰,全国仍然充斥着“打倒美帝国主义”的声浪。虽然尼克松的访问是毛主席的决定,但许多人还是难以理解,为什么周总理要去迎接美国总统,尤其是在一些政治对手的眼中,这样的举动可能成为攻击周总理的口实。 在这种敏感的背景下,周总理不得不小心谨慎,确保没有留下任何可以被利用的把柄。因此,他要求摄影师精确地抓拍出尼克松主动向他伸手,而不是自己主动去握手。杜修贤深知周总理的心思,提前准备了多个方案,并在尼克松下飞机时,紧盯着镜头,终于捕捉到了这一经典瞬间。这张照片后来在《人民日报》上发布,虽然一些人试图从中挑刺,但由于没有发现任何可利用的证据,这一事件也就不了了之。 从这张照片,我们看到了周总理的睿智和谨慎。但如果我们再看一张照片,就会发现另一层深意。与周总理迎接尼克松的场面不同,尼克松的随行人员在照片中并未出现。虽然尼克松的访问是震动世界的大事,但他和夫人走下舷梯后,其他随行人员并未立刻下飞机。这是尼克松有意为之的安排。在访问前,尼克松决定为突出此次访问的重大意义,他与周总理的握手照需要单独拍摄,其他人只能在旁等待,甚至连国务卿罗杰斯和基辛格等重要人物也未被允许先下飞机。 此外,尼克松还安排了一个身材高大的副官站在飞机门口,确保其他人无法露面。只有尼克松和周总理完成握手照后,罗杰斯、基辛格等人才得以上来。这一细节体现了尼克松对这次访问的高度重视,也表明两国领导人在每一个细节上的精心安排。 更有意思的是,尼克松特意选择了一个时机:尼克松的飞机在上午11:30到达北京机场,这是因为时差的原因,在美国是晚上,正好是美国观众观看电视的高峰时段,确保更多的观众能够看到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在回忆录中,尼克松提到这段历史时写道:“周恩来站在舷梯脚前,寒风中他没有戴帽子,厚重的大衣也掩盖不住他的瘦弱。我们下梯走到一半时,他开始鼓掌,我稍微停顿了一下,也按照中国的习惯鼓掌回报。我知道,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福斯特·杜勒斯拒绝与周总理握手,深深侮辱了他。于是,当我们握手时,感觉到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这张照片的背后,不仅是两国领导人的互动,更是历史风云变幻中的一次政治博弈,它记录了那个时代的重要一刻,也展现了周总理的睿智和外交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