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评价认为:“自古将兵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朱元璋”。李世民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他的征战水平在古代帝王中堪称顶尖,排在前五名应该没有问题。然而,在带兵打仗方面,能够与李世民相提并论的帝王也有不少,其中就包括元武宗海山。若没有一个合适的平台,靠白手起家,即使是李世民,也略逊于刘邦、刘裕和朱元璋等英雄人物。 海山是元武宗,忽必烈的曾孙,他不仅骁勇善战,还是一个足智多谋的军事天才。说到蒙古汗国、元朝的军事能力,海山仅次于成吉思汗,其战功甚至超过了窝阔台、拖雷、拔都、忽必烈、蒙哥、旭烈兀等其他雄主。从军事角度来看,海山所建立的战功,是李世民无法比拟的。 17岁时,海山便能够指挥千军万马,和其他雄主比拼,甚至击败了30万游牧骑兵的强悍敌军,实属罕见。要知道,霍去病在18岁时,仅带800兵马征战匈奴,纵横千里,而当时他还只是卫青的副将,并没有完全独立指挥的机会。 李世民也确实擅长战斗,但他在17岁时并未像海山那样立下赫赫战功。617年,李渊发起晋阳起义,李世民虽在其中担任了右路军的指挥,但此时的他与其他主要将领相比,仍显得经验不足,甚至在与薛举的战斗中败北。 而海山在西域的战斗则完全不同。作为年仅17岁的指挥官,他带领元军与30万蒙古铁骑对阵,在阿尔泰一带展开了激烈的厮杀,这场战斗的对手包括了窝阔台家族的海都,察合台汗国的笃哇,以及钦察汗国的忙哥帖木儿等一众名将。
在1251年,拖雷系的蒙哥继位后,海都虽受到窝阔台家族宗王的削弱,但他依然凭借强大的军事才能,重新建立了窝阔台汗国。笃哇大汗则以横扫两河流域为基础,展开了多次西征与南征,蒙古铁骑几度逼近德里城。与此同时,海都与笃哇联手东征,也给忽必烈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为了平定这一局面,忽必烈亲自出征,并与海都进行了长达五年的拉锯战,但最终忽必烈因病去世。 忽必烈去世后,海都与笃哇的信心更为膨胀,认为元朝再无对手。然而,他们很快遇上了更强的对手——海山。1298年,海都和笃哇联手再度东征,组织了30万蒙古骑兵向西进发,与元朝西域的主力部队展开对抗。最初,元军主帅阔阔出并未重视对方的进攻,导致了元军大败,阔里吉思被俘,西域局势急转直下。 此时,年仅17岁的海山被任命为西域军务总指挥,面对这样庞大的压力,他依然从容应对。在西域,海山采用了“堡垒战术”,修筑城池,实行屯田,全面加强兵力,并逐渐恢复士气。他明白,元军以步兵为主,远离补给线,无法直接与蒙古骑兵决战,必须以稳妥的方式积蓄力量。 在1300年,海都和笃哇再次穿越阿尔泰山,进攻科布多草原。海山率军迎战,两军展开了一天一夜的激战。海山凭借步兵列阵和强弓硬弩逐渐击退了蒙古骑兵,并通过夜间的骑兵突袭迫使海都和笃哇撤退。海山的勇敢和智慧令蒙古雄主刮目相看,1301年,海山与海都、笃哇的决战更是惊心动魄。 此战中,双方的较量异常激烈,海山利用地形,巧妙地将蒙古骑兵引入埋伏圈,进行密集箭雨的射击。在重甲骑兵突破元军防线的时刻,海山带领士兵奋勇反击,亲自冲锋陷阵,带领部队展开了惨烈的肉搏战。尽管元军在这场战斗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最终,海山凭借精湛的指挥和强悍的作战能力取得了胜利。 经过两天的激战,海都在战斗中受伤致死,笃哇则受重伤败退。元军虽有不小的损失,但海山没有追击敌人,而是稳扎稳打,稳住了战局。此战后,海山稳住了西域和漠北的局势,最终将海都和笃哇的威胁彻底压制。 最终,海山不仅打败了海都和笃哇,还在各方势力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彻底稳定了元朝的西北局势。与17岁的李世民相比,海山无疑展现了更为卓越的军事才能。1301年,海山才20岁,却已经成为一位赫赫有名的军事天才。 这番战功,使海山名留青史,也为后来的军事战略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