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州)自立为帝,蜀汉派遣尚书令陈震出使东吴。孙权和陈震在此地举行了盛大的血盟仪式,誓言共同划分天下的疆域。按照协议,东吴得到徐州、豫州、幽州和青州四个州,而蜀汉则获得并州、凉州、冀州和兖州四个州。至于那些争议的区域,双方决定以函谷关为界进行平分。这次协议的达成,象征着孙吴和蜀汉两国的联合,曹魏的势力被实际分割。此时的魏明帝曹睿,看到这一局面,不知作何感想。
然而,孙刘两国虽然在地图上划分了势力范围,但为何没有联手北伐呢?事实上,孙吴和蜀汉曾在某些时期进行过北伐,但各自为战,互不协作。以228年诸葛亮首次北伐为例,虽然蜀汉曾尝试与东吴联手,东吴却使用了诈降的策略,成功引发了石亭之战,最终蜀汉在街亭败北,撤退。而东吴则在石亭之战中大败曹休,虽然魏军派出贾逵支援,东吴军队不得不撤退。
这场“北伐”看似联手,实则各自为战。虽然东吴在石亭之战中大获全胜,斩获魏军一万余人,但对于曹魏来说,这样的伤害微乎其微。两国之所以未能真正联合北伐,根本原因在于双方缺乏足够的信任。孙刘的联盟,其实是一个松散的战略联盟,一旦触及到各自的利益,破裂就在所难免。
这种局面源于孙刘联盟的历史背景。自从208年曹操南下荆州,刘表病逝,刘琮继位并投降曹操,曹操占领荆州,刘备被迫逃亡到夏口,在此时,孙权与刘备达成协议,共同抵抗曹操。在赤壁之战时,孙刘两国联手抗曹。战后,周瑜占领南郡,而刘备夺取了荆州四个郡,双方关系看似密切。
然而,孙刘之间的裂痕开始显现。孙权为得到更多土地,将南郡借给刘备,原本约定联合攻打益州,最终刘备却悄悄改变了计划,单独吞并了益州,令孙权十分愤怒。此后,孙权要求刘备归还长沙、零陵和桂阳三郡,但刘备回应称,待他夺取凉州之后才会归还。这让孙权更加愤慨,他决定派吕蒙出征荆南。而刘备则从益州派兵五万与东吴对峙。关键时刻,曹操攻打汉中,刘备担心曹操夺取汉中后威胁益州,因此与孙权达成协议,以湘水为界,划分两国势力。
然而,孙刘之间的矛盾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刘备始终未能归还荆州,这笔糊涂账让双方的关系日益紧张。219年,孙权趁关羽在襄樊战线作战时偷袭荆州,杀死了关羽,双方彻底决裂。此后,刘备发起东征,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击败,最终败退至白帝城。虽然此后双方曾短暂和解,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派使者与东吴再度达成和约,然而这种联盟始终脆弱无力。
双方的联合实质上更多是为了应对共同的敌人曹魏,而缺乏真正的战略合作。诸葛亮的北伐期间,东吴虽然同时进行北伐,但两者并没有协调配合。即使是第二次北伐,东吴未曾发挥实质性作用。两国并未在战略和战术上形成真正的合作,最终未能对曹魏构成实质威胁。
到了公元263年,曹魏灭蜀战争爆发时,东吴并未出兵支援,反而趁机夺取了蜀汉的地盘。这种行为与联盟的精神相悖,进一步暴露了孙刘之间深层的矛盾。除了双方缺乏信任外,曹魏的强大也是无法忽视的因素。曹魏占据中原、河北、关中等地,人口、资源、经济、军力远超孙吴和蜀汉。
曹魏的明君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位,虽然任期较短,但在其治下,曹魏政权内部的矛盾得到了缓和,逐渐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发展阶段。魏明帝曹睿继位后,能干的政治能力进一步稳定了魏国。再加上魏国有诸如曹休、曹真、司马懿等众多贤臣,政治清明,人才济济,形成了强大的治国能力,这使得东吴和蜀汉难以与之匹敌。
另一方面,百姓在战乱不断的局势下,对战争的厌倦加剧,战争不仅加重了赋税,也带来了生灵涂炭。每一次的战役,胜者往往付出巨大代价,人民的支持逐渐流失。三国时期的多场战役也证实了这一点,谁发动,谁就失败——无论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还是夷陵之战,战局的最终结果往往与发起方的意图背道而驰。
曹操的赤壁之败使得统一大业破灭,而曹丕和曹睿继位后,依然未能完成统一的使命。最终,曹魏虽然强大,但却无法完成统一。相比之下,孙吴和蜀汉即使联合,也无法撼动曹魏的强大实力。正如《三国演义》中所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东汉的合并最终导致了三国的分裂,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也是三国历史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