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明朝最短命皇后:朱见深吴废后的悲剧人生
创始人
2025-10-18 15:32:15
0

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选秀入宫:从名门闺秀到准皇后

天顺八年(1464 年),明英宗朱祁镇病逝,18 岁的太子朱见深继位,是为明宪宗。新帝登基,首要大事便是册立皇后,一场关乎明朝后宫格局的选秀,在京城悄然展开。

在众多候选的贵族少女中,出身将门的吴氏脱颖而出。吴氏的家族背景十分显赫:父亲吴俊是羽林前卫指挥使,祖父吴克勤在 “土木堡之变” 中战死沙场,被追封为遵化伯,叔父吴瑾更是在英宗复辟后官至太傅、兼太子太师,深受皇室信任。据《明史・后妃传》记载,吴氏 “容止端丽,性资淑慧”,不仅容貌出众,还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精通诗书礼仪,是当时公认的 “名门闺秀”。

这场选秀的背后,其实暗藏着皇室内部的权力博弈。当时主持选秀的是英宗的皇后钱氏(慈懿皇太后)和朱见深的生母周太后(孝肃皇太后)。钱太后主张立吴氏为后,认为吴氏出身将门,品德端正,能担起皇后的重任;而周太后则更倾向于另一位候选人王氏,觉得王氏性格温顺,更容易掌控。两人争执不下,最终只能将选择权交给朱见深。

此时的朱见深,心中早已装满了一个人 —— 比他大 17 岁的宫女万贞儿。万贞儿是朱见深的乳母,在他被软禁南宫、身处逆境时始终陪伴左右,朱见深对她产生了深厚的依赖和特殊的感情。对于选秀立后之事,朱见深本就毫无兴趣,面对钱太后和周太后的询问,他只是敷衍地说:“太后做主即可。” 最终,在钱太后的坚持下,吴氏被选定为皇后。

成化元年(1465 年)七月,明朝举行了隆重的皇后册封大典。16 岁的吴氏身着华丽的皇后礼服,头戴凤冠,在文武百官的见证下,正式成为朱见深的皇后。当册封金册交到吴氏手中时,她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 她以为,自己会像历代皇后一样,母仪天下,与皇帝携手共度一生。但她不知道,一场针对她的危机,早已在暗中酝酿。

新婚风波:杖责万贞儿埋下祸根

吴氏成为皇后后,很快就发现了皇帝朱见深的异常 —— 他几乎从不踏进中宫,每天都流连在万贞儿居住的昭德宫。这让吴氏既困惑又不满。她虽然知道万贞儿是皇帝的乳母,却没想到皇帝会对一个宫女如此痴迷,甚至忽视自己这位正牌皇后。

更让吴氏无法忍受的是万贞儿的态度。万贞儿凭借朱见深的宠爱,在宫中飞扬跋扈,根本不把吴氏放在眼里。她不仅不按礼仪向吴氏请安,还时常在宫中散布谣言,说吴氏 “出身虽高,却无皇后之德”。据《明实录・宪宗实录》记载,有一次,万贞儿在宫中遇见吴氏,不仅不行礼,还故意撞了吴氏一下,嘴里还嘟囔着 “年老色衰,还占着皇后之位”。

吴氏自幼娇生惯养,又是将门之后,哪里受过这样的委屈?她忍无可忍,决定给万贞儿一个教训。一天,吴氏借口万贞儿 “不守宫规,对皇后不敬”,下令将她召到中宫,当着众宫女太监的面,杖责了万贞儿二十大板。

吴氏本以为,自己作为皇后,惩罚一个不守规矩的宫女是天经地义的事,却没想到,这个举动彻底激怒了朱见深。朱见深得知万贞儿被杖责后,立刻赶到昭德宫。当他看到万贞儿哭得梨花带雨、身上满是伤痕时,心疼不已,对着万贞儿发誓:“我定要为你报仇,绝不让你再受半点委屈!”

万贞儿见朱见深如此愤怒,便趁机在他耳边哭诉:“皇后不仅打我,还说陛下您沉迷女色,不顾朝政,将来会成为亡国之君。” 这番话更是火上浇油,朱见深当即决定,要废黜吴氏的皇后之位。

第二天,朱见深就召集内阁大臣,提出要废黜皇后吴氏。大臣们都十分震惊,纷纷劝阻:“皇后刚册封不久,并无大错,废后之事事关重大,还望陛下三思。” 朱见深却态度坚决地说:“吴氏善妒成性,杖责宫妃,失皇后之德,若不废黜,恐扰乱后宫。”

为了找到废后的 “正当理由”,朱见深还派人去调查吴氏的家族背景。很快,调查的人回报说,吴氏的叔父吴瑾在英宗时期曾有 “不法之事”,吴氏的父亲吴俊也存在 “贪赃枉法” 的行为。朱见深如获至宝,立刻以此为借口,声称吴氏 “出身不正,家族有过,不配为后”。

皇后被废:短短一个月的宫廷生涯

面对朱见深废后的决心,大臣们虽然仍有异议,但也无力回天。成化元年(1465 年)八月,也就是吴氏成为皇后仅仅一个月后,朱见深下旨废黜吴氏的皇后之位。据《明史・后妃传》记载,废后诏书内容如下:“皇后吴氏,立后之始,朕即有疑。今乃知其德行不端,家族有过,不可承宗庙之祀,不可母仪天下。着即废黜,退居别宫,终身不得出。”

这份诏书,彻底击碎了吴氏的皇后梦。从万众瞩目的皇后,沦为被废黜的弃妃,吴氏的人生在短短一个月内,经历了从云端到地狱的巨大落差。当太监宣读废后诏书时,吴氏呆立在原地,泪水夺眶而出。她想向朱见深辩解,想告诉他自己并非善妒之人,只是不堪万贞儿的欺辱,但朱见深却始终没有露面,只派了几个宫女将她送到了位于皇宫西侧的别宫 —— 安乐堂。

安乐堂本是宫中安置年老体弱、生病宫女太监的地方,环境简陋,与中宫的奢华有着天壤之别。吴氏来到这里后,失去了皇后的尊荣,身边只剩下两个忠心的宫女陪伴。她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对着墙壁发呆,回忆自己短暂而荒唐的皇后生涯。她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

吴氏被废后,朱见深想立万贞儿为皇后,但遭到了钱太后和周太后的坚决反对。钱太后认为,万贞儿出身卑微,又是宫女出身,根本没有资格成为皇后;周太后也觉得万贞儿年纪太大,且品行不端,若立她为后,会遭到朝野上下的反对。在两位太后的压力下,朱见深只好放弃了立万贞儿为后的想法,改立之前的候选人王氏为皇后。

王氏深知万贞儿的厉害,也知道吴氏被废的教训,所以成为皇后后,对万贞儿始终小心翼翼,从不与她发生冲突。她每天只是在中宫安静地生活,对朱见深的行踪也从不干涉,成为了明朝历史上最 “低调” 的皇后之一。

而被废的吴氏,则在安乐堂里过着孤独而凄凉的生活。她的家族也因为她的被废而受到牵连:父亲吴俊被免去官职,叔父吴瑾虽然没有被直接惩罚,但也从此失去了皇帝的信任,逐渐被边缘化。

冷宫岁月:在寂寞中坚守的三十年

吴氏在安乐堂一住就是十几年。在这十几年里,皇宫里发生了很多变化:万贞儿被封为贵妃,更加得宠,甚至在成化二年(1466 年)生下了朱见深的长子,虽然这个孩子不久后就夭折了,但万贞儿的地位却更加稳固;朱见深的其他妃嫔也陆续生下了孩子,但很多孩子都因为万贞儿的嫉妒而夭折或失踪,只有少数几个孩子存活了下来,其中就包括后来的明孝宗朱祐樘。

朱祐樘的出生和成长,与吴氏有着一段特殊的渊源。朱祐樘的母亲纪氏是宫中的一名宫女,偶然被朱见深宠幸后怀孕。万贞儿得知后,派人去给纪氏堕胎,但派去的人不忍心,谎称纪氏只是得了怪病,将她藏到了安乐堂附近的一间小屋里。纪氏在那里生下了朱祐樘,担心孩子被万贞儿害死,便将孩子交给了身边的宫女抚养。

吴氏得知这件事后,心中十分同情纪氏和朱祐樘。她虽然自己身处困境,但还是决定帮助这对母子。据《明史・孝宗本纪》记载,吴氏 “常暗中接济纪氏母子,为他们送去食物和衣物,还时常去看望朱祐樘,教他说话、识字”。在吴氏的帮助下,朱祐樘才得以在充满危险的后宫中存活下来,直到六岁时才被朱见深发现,立为太子。

朱祐樘被立为太子后,纪氏却突然去世,很多人都怀疑是万贞儿所害。吴氏担心朱祐樘的安全,便向周太后请求,让朱祐樘搬到周太后的宫中居住。周太后同意了吴氏的请求,将朱祐樘接到自己身边,亲自抚养,朱祐樘这才彻底摆脱了万贞儿的威胁。

吴氏的善举,朱祐樘一直铭记在心。他虽然不能公开为吴氏恢复皇后之位,但却时常派人去看望吴氏,给她送去一些生活用品和财物,让她的生活不至于太过艰难。

成化二十三年(1487 年),万贞儿病逝,朱见深因为过度悲伤,不久后也去世了。18 岁的朱祐樘继位,是为明孝宗。朱祐樘继位后,立即着手处理后宫的遗留问题,其中就包括吴氏的处境。

朱祐樘深知吴氏当年被废的冤屈,也感激她对自己的帮助。他想为吴氏恢复皇后之位,但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大臣们认为,吴氏已经被废黜多年,且先帝已有遗旨,若恢复她的皇后之位,会违背先帝的意愿,也会引起朝野上下的议论。朱祐樘无奈,只好放弃了这个想法,但他下令将吴氏从安乐堂迁出,搬到了条件更好的仁寿宫居住,并派人专门照料她的生活,还恢复了她的部分待遇,让她能够安享晚年。

晚年境遇:被历史遗忘的废后

搬到仁寿宫后,吴氏的生活终于有了改善。她不再像以前那样孤独,身边有了更多的宫女太监照料,朱祐樘也时常来看望她,陪她聊天,听她讲述过去的事情。吴氏心中十分感激朱祐樘,她知道,若不是朱祐樘,自己可能会在安乐堂里孤独地死去。

朱祐樘在位期间,致力于改革弊政,任用贤能,减轻百姓负担,开创了 “弘治中兴” 的局面。吴氏虽然不再参与后宫事务,但也为朱祐樘的成就感到欣慰。她时常对身边的人说:“皇帝是个好孩子,勤政爱民,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代明君。”

弘治十八年(1505 年),朱祐樘病逝,太子朱厚照继位,是为明武宗。朱厚照继位后,对吴氏也十分尊重,继续按照朱祐樘的旨意照料她的生活。吴氏的晚年生活虽然平静,但却十分孤独。她的家人大多已经去世,昔日的宫中旧人也所剩无几,她只能在仁寿宫中日复一日地等待着生命的终结。

正德四年(1509 年),吴氏在仁寿宫去世,享年 60 岁。吴氏去世后,明武宗面临着一个难题 —— 如何安葬吴氏。按照明朝制度,废后是没有资格葬入皇帝陵墓的,但吴氏与其他废后不同,她曾帮助过明孝宗,且在晚年得到了皇室的善待。明武宗一时拿不定主意,便召集大臣们商议。

大臣们对此意见不一:有的大臣认为,吴氏虽然被废,但曾是先帝的皇后,且有恩于孝宗皇帝,应该按照妃嫔的礼仪安葬;有的大臣则认为,吴氏是被先帝废黜的皇后,若按照妃嫔礼仪安葬,会违背先帝的意愿,应该按照普通宫女的礼仪安葬。最终,明武宗采纳了第一种意见,下令将吴氏按照妃嫔的礼仪,安葬在明宪宗的茂陵附近,但没有给她追封任何封号,也没有为她立碑。

就这样,吴氏在死后,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成为了明朝历史上一个被遗忘的废后。她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16 岁成为皇后,却在一个月后被废;在冷宫中度过了三十多年,虽然在晚年得到了善待,但最终还是被历史遗忘。

还原真实的吴废后

吴废后的一生,是明朝后宫权力斗争的缩影。她本是名门闺秀,有着光明的前途,却因为一场短暂的婚姻,沦为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她的悲剧,既源于朱见深对万贞儿的痴迷,也源于她自己的冲动和缺乏政治智慧。

从历史评价来看,后世对吴废后的评价并不多。《明史》中对她的记载只有寥寥数语,主要记录了她被立为皇后和被废黜的过程,对她的其他经历则鲜有提及。这主要是因为吴废后在被废后,几乎没有参与过任何政治和后宫事务,对明朝历史的影响不大。但也有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吴废后的遭遇是不幸的,她被废黜并非因为自身有多大的过错,而是因为触动了万贞儿的利益,成为了朱见深和万贞儿畸形爱情的牺牲品。

为了更准确地还原吴废后的一生,我们参考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这些资料为我们了解吴废后的生平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1. 《明史・后妃传》(中华书局 1974 年版):这是记载明朝后妃历史的专门传记,其中对吴废后的生平事迹进行了简要的记载,包括她的出身、被立为皇后、被废黜的原因和过程等。《明史》是二十四史之一,由清朝史官编撰,其记载相对客观、公正,是研究吴废后生平的主要文献依据。
  2. 《明实录・宪宗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这是记载明宪宗朱见深时期历史的官方史书,其中详细记载了吴废后被立为皇后、杖责万贞儿、被废黜等重要事件的经过。作为官方史书,《明实录・宪宗实录》的记载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为我们了解吴废后在宪宗时期的经历提供了详细的参考。
  3. 《明史・孝宗本纪》(中华书局 1974 年版):这是记载明孝宗朱祐樘时期历史的传记,其中提到了吴废后帮助纪氏母子抚养朱祐樘的事迹。通过《明史・孝宗本纪》,我们可以了解吴废后在冷宫期间的一些经历,以及她与明孝宗的特殊关系。
  4. 《明实录・武宗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这是记载明武宗朱厚照时期历史的官方史书,其中记载了吴废后的去世时间和安葬情况。通过《明实录・武宗实录》,我们可以了解吴废后的晚年境遇和最终结局。

吴废后的一生,虽然短暂而悲剧,但她的故事却让我们看到了明朝后宫的黑暗和残酷,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女性在权力斗争中的无奈和抗争。她的名字或许已经被历史遗忘,但她的经历,却成为了明朝历史中一段不可忽视的记忆。

吴废后悲剧的背后:明朝后宫制度的反思

吴废后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明朝后宫制度弊端的体现。在明朝,皇后虽然地位尊贵,但却没有实际的权力,其命运往往取决于皇帝的喜好和后宫的权力平衡。如果皇帝偏爱其他妃嫔,皇后很容易被冷落甚至废黜。吴废后就是因为触动了皇帝宠妃万贞儿的利益,才在短短一个月内被废黜,这充分说明了明朝后宫制度中皇后地位的不稳定性。

同时,明朝后宫中存在的 “母凭子贵” 现象,也加剧了后宫的争斗。万贞儿因为没有儿子,害怕其他妃嫔生下皇子后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便疯狂地迫害怀孕的妃嫔和皇子,导致明宪宗的很多孩子都夭折或失踪。吴废后虽然没有生育,但也因为与万贞儿的冲突而成为了牺牲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客厅书房字画傅继英书法“龙马精... 文/梨花 画作/傅继英 “龙马精神” 是镌刻在中华文脉中的精神图腾,承载着民族数千年来对刚健品格与高...
隐庐生活艺术专栏:《日本泉屋博... 日本泉屋博古馆馆 中国青铜器巡礼铜镜 上篇 隐庐艺术生活专栏 隐庐 从事古代艺术品收藏、研究、拍摄...
用油画讲述内蒙古故事 (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11月6日,观众在内蒙古美术馆观看美术作品。当日,“艺象・...
艺术史中的女性:被遮蔽的创造力 冯新平 《女性、艺术与社会》 惠特尼·查德威克 著 李思璟 译 后浪·湖南美术出版社 艺术史中女性...
主力资金 | 尾盘4股获大幅抢... 9个行业获主力资金净流入。 据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今日(11月6日)沪深两市主力资金净流出37.9...
一针超百万元!“天价抗癌药”有... 红星资本局11月6日消息,近日,一针百万元的抗癌药CAR-T再上热搜。据多家媒体此前报道,包括合源生...
50岁蒋勤勤素颜好美!昔日性感... 今日,蒋勤勤以50岁的素颜状态引发广泛赞叹,其自然美感与从容气质成为公众热议焦点。网友镜头下的蒋勤勤...
戴永芳书法艺术赏析 戴永芳(图片来自网络) 戴永芳,原名范永芳,1964年生,四川安岳人,新疆昌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