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7年,年仅26岁的诸葛亮来到刘备身边,当时他满怀抱负,才华横溢,准备帮助刘备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梦想。他为刘备制定了著名的隆中对,规划了蜀汉的未来。为了这个目标,诸葛亮尽心尽力,先后帮助刘备夺得了荆州、益州和汉中,成功构建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然而,在诸葛亮着手进一步实施战略时,关羽意外失去了荆州,接着刘备也因为不听劝谏,兵败夷陵,蜀汉的实力遭受了重大打击。这不仅让蜀汉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也使得诸葛亮面临巨大的挑战。但他没有放弃自己为刘备立下的誓言,要一统中原、恢复汉室,他不想半途而废。
尽管失去了荆州,诸葛亮仍然积极采取措施,他讨伐南中,成功获得了大量的战争资源,并且在益州实施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为国家的发展积蓄力量。经过六七年的准备,诸葛亮于226年发起了第一次北伐,但因为小看了新任曹魏皇帝曹叡,再加上错误地使用了马谡,导致了蜀军在街亭战役中的惨败。
尽管如此,诸葛亮并没有放弃,他继续多次发起北伐,虽然取得了一些小胜,但由于蜀汉国力的不足,始终无法对曹魏形成决定性的突破。随着时间的推移,诸葛亮渐渐认识到蜀汉的局限性,但他坚信战争是蜀汉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途径。
然而,沉重的战争负担和巨大的压力让诸葛亮的身体逐渐不堪重负,到了230年,年仅49岁的他第一次意识到死亡的临近。为了未雨绸缪,他开始为自己的身后事做准备。首先,他决定为自己找一个接班人,这个人必须具备能力、威望,且能够继承他的遗志。最终,他选中了蒋琬,并对他评价甚高。诸葛亮让蒋琬担任丞相府长史,加抚军将军,并上书刘禅,表示如果他不幸去世,蒋琬应当代替他执政。
在诸葛亮去世前的234年,经过三年的粮草储备,他再次发起了北伐。这一次,尽管他身体已经十分虚弱,他依然坚持出征。出征前,他给刘禅写了一封信,说明自己家中除了800株桑树和15顷土地外没有任何财产,表明自己坚持北伐并非为了个人私利,而是为了国家大计。刘禅看到信后,虽有疑虑,但最终未加干预。
当诸葛亮抵达前线并安营扎寨后,曹魏派遣司马懿率军对抗蜀军。司马懿知蜀军兵力不足,决定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消耗蜀军的力量。为了激怒司马懿,诸葛亮甚至派人送去女人衣服,并故意让司马懿穿上跳舞,但最终司马懿通过蜀军使者了解了诸葛亮的身体状况,判断他已病重。
诸葛亮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继续战斗的决心。相反,他开始为自己的身后事做进一步的安排。首先,他再次确定了继承人蒋琬,并明确蒋琬之后由费祎接任。同时,他写下《诫子书》,告诫自己的儿子诸葛瞻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并时刻保持理智与克制。
在病重期间,诸葛亮还为蜀军撤退做了安排。他要求杨仪、费祎负责带领军队撤离,而魏延和姜维则负责断后。诸葛亮知道魏延有时难以控制,但他依然给了他这个重任,而姜维则是诸葛亮最后的信任对象。在他去世后,姜维和杨仪按计划秘密撤退,而魏延则执行了断后的任务。
另外,诸葛亮还亲自选择了自己的安葬地点。由于当时天气炎热,运送他的遗体到成都非常困难,他决定就近葬在定军山。诸葛亮选择定军山,既是因为这里对蜀汉有特殊意义,也因为他希望自己的安葬地能够激励蜀汉人民继续努力实现北伐的目标。
在诸葛亮去世后的19年,百姓因思念他而请求刘禅修建庙宇,刘禅便决定修建武侯墓庙,以表达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尽管修建庙宇的决定违背了诸葛亮的薄葬遗愿,但也可以理解为刘禅希望通过这样的举动稳定民心。
通过这些安排,我们可以看到,真实的诸葛亮并非演义中的神话人物,而是一个深思熟虑、清廉自律的实际领导者。他的一生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他的精神和品质,至今仍然感动着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