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可谓是首屈一指。相比之下,虽然《红楼梦》在中国文人圈内声名显赫,但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却远不及《三国演义》。这主要归功于《三国演义》在人物刻画上的简化和世俗化处理。因为历史本身错综复杂,且普通百姓难以花费大量时间去读正史,因此《三国演义》通过简化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使其更符合大众的接受习惯,得以广泛传播。
很多人批评《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刻画过于脸谱化,缺乏深度和复杂性。但正是这种简化,使得人物性格鲜明、易于识别,极大促进了小说的流传和传播。相比之下,复杂的性格描写和没有明显标签的角色,往往不易被大众理解和记住。 举例来说,刘备这一角色在《三国演义》中的最大标签就是“仁”。这一点与历史中的刘备有一定相似,但实际上,刘备身处乱世,身为一名统兵将领,杀人无数,仅凭一个“仁”字是无法全面概括他的复杂性格的。尤其为了突出“仁”的特质,小说在某些情节上进行了艺术加工,比如张飞鞭打督邮的著名桥段。历史上这件事是刘备做的,但在《三国演义》中,却被罗贯中安排为张飞所为。 这一改编的目的,显然是为了让刘备的形象更加稳重、隐忍,而张飞则被塑造成冲动、率性的“武夫”。这使得人物的性格更具鲜明的对比,但却忽略了刘备的勇猛和果敢。事实上,刘备作为安喜县的县尉,负责治安,如果他打了督邮,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要把督邮带出安喜县,二是要解除自己的官职,以表明自己不再担任这种低级的监察官职务。 刘备打督邮的事件,其实揭示了中国古代政治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乱伦”。在古代,“乱伦”不仅指男女关系的混乱,还包括对传统礼法、官场秩序的违反。而督邮这一职务,正是属于一线的监察官。古代监察官的特点就是年轻、资历浅,敢于与大官员对抗,甚至敢于“捅篓子”。刘备打督邮的第二个原因,是督邮这个“乡里小儿”有点欺人太甚,刘备忍无可忍,决定教训一下。 这其中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秦朝以后,中国官场上层级制度的变化。尤其是监察官的低级身份使得他们能够对上级进行监督。与儒家伦理中强调上下尊卑的传统观念相冲突,这也导致了许多冲突与摩擦。一个著名的例子是陶渊明的辞官。陶渊明因不愿以“乡里小儿”的身份去见督邮,而辞去了官职。在陶渊明的思想中,官员之间的上下级关系必须遵循严格的等级秩序,这种思想深受儒家伦理的影响。 但事实上,督邮虽然是低级官员,却代表了朝廷的权威,要求下级官员对其行礼并不违反礼法。陶渊明之所以辞官,是因为他无法接受“下级对上级”的这种“礼数”,认为这是一种对其身份和尊严的侮辱。古代儒家伦理与法家行政管理之间的矛盾,常常是历史上一个悬而未决的大问题,这也影响了许多人在历史的选择中,是“低头行礼”还是“挂印辞职”。 通过这些历史背景和人物冲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三国演义》中的情节设计及其人物塑造,也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中那些深刻的伦理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