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元五年,汉武帝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开始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大区,每个大区由朝廷派遣的刺史来负责监察,这些大区称为“刺史部”。其中,幽州刺史部负责的是位于今天河北北部和辽宁的大部分地区。幽州的名字源自《周礼·职方氏》中的记载,东北方的区域叫“幽州”,这块地方也被称作“燕地”,因为战国时期的燕国大多位于这一区域。
幽州有着一种特殊的文化气质,古人称之为“剽悍”,意思是像雕一样迅猛、勇敢。根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幽州人民“雕捍少虑”,这其中的“雕捍”就是指他们像雕鸟一样,轻快而凶猛,极具勇气。历史上,幽州曾涌现出像韩婴这样的大人物,史书记载他“精悍,处事分明”,显示出幽州人民的英勇与果敢。
幽州的风俗在很多方面与赵、代等地区相似,这些地区的民众以“刚愎自用”和“好逞勇”而自豪。赵地的人民以勇敢好战为特点,常见见义勇为的行为。春秋战国时期,吴起就注意到燕国的人民“好勇义”,而燕太子丹的遗风“愚悍少虑”,也透露出幽州人勇敢无畏的特点。比如,著名的刺客荆轲在前往刺杀秦王时,曾吟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正是代表了燕地人民勇猛无畏的精神。
幽州的尚武文化根基深厚。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燕赵一带的人民就崇尚武力,尤其是赵武灵王推广的胡服骑射,使得当地的人民更加注重军事训练。即便到了唐朝,诗人杜甫也曾称赞幽燕地区盛行武术;宋朝的人们更是认为这里的人民勇敢善战,擅长骑射。
造成幽州尚武风气的原因有多方面。首先,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乱导致人们必须重视军事和勇武。其次,幽州地处北方,介于农耕区与游牧区之间,这样的半农半牧生活方式使得这里的文化中充满了游牧文化的影响,而游牧民族以剽悍、好战著称。此外,幽州地理位置特殊,位于西汉东北的边疆,常受到匈奴、乌桓等游牧民族的侵扰,这种军事压力进一步培养了当地的勇武精神。
《史记》和《汉书》都提到,燕地的人民“雕捍少虑”,他们的文化中缺乏儒家推崇的礼仪和威仪,表现出一种较为粗犷、刚烈的个性。《论语》中孔子称赞门徒的“温而厉、威而不猛”,强调的是威仪和仁义,而幽州人民的“愚悍少虑”则与这种儒家理想有所差距。
幽州的文化落后也体现在它的教育和文化传承上。西汉时期,幽州在儒学上没有太多贡献,仅有一位知名儒士,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由于与中原地区的距离较远,加上地理环境封闭,文化交流的困难,幽州一直未能受到儒家文化的广泛影响,这也导致了地方文化的滞后。
幽州的婚姻习俗也具有原始性。例如,《汉书·地理志》记载了幽州的一种婚姻形态:“宾客相过,以妇侍宿”,即“借妻习俗”。这种婚姻形式与儒家礼制相悖,体现了古代社会中部分原始婚姻形态的遗留。尽管西汉时期社会逐渐进步,但这种习俗直到成帝时仍未完全消失。
这一婚姻形态的保持,除了历史遗留下来的影响外,也与幽州地区的特殊环境和文化背景有关。首先,幽州受北方游牧民族影响较深,匈奴等民族的婚姻习惯非常松散,女性地位低,婚姻关系并不稳固。其次,当地的道德礼仪观念较为淡薄,赵、代地区的习俗也大致相似,这导致了婚姻礼制的缺失。再者,由于地理位置的封闭,幽州的文化与中原其他地区的先进文化发展存在较大差距。
综上所述,西汉时期的幽州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文化,表现为勇武、尚武、愚昧和原始性。这些特点深刻地影响了幽州的社会形态、文化传承以及人民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