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中,彭德怀和徐向前都是极为著名的常胜将军。彭老总以勇猛善战著称,从不畏惧任何敌人;徐帅则以少胜多,屡次化险为夷,展现出极高的指挥才能。按理说,面对国民党大多数的将领,他们应该毫不逊色,甚至连杜聿明、傅作义这些顶尖人物,也不一定能与他们匹敌。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两位战神也曾在一支国民党部队手下吃过亏。这支部队的战力之强,甚至让他们感到有些吃惊,甚至有些人认为,这支部队的强大程度,超过了当时的张灵甫。这支部队就是胡宗南的整编36师。
最初,36师是为了封锁陕甘宁边区而建立的战略部队,隶属于36军。经过胡宗南的整编和扩张,这支部队不仅下辖5个师,每个师都有4个团,而且每个团还采用了四四制编组,整支军队的规模一度超过了7万人,成为当时陕北的超级军队。抗战结束后,36军被正式整编为36师,但它依旧保持着特种师的性质,所辖三旅都是经过加强的部队,并且有时甚至采取三旅九团制。
尽管36师的规模庞大,装备精良,尤其是全员使用美式武器,但仅凭这些并不能让彭德怀和徐向前元帅陷入困境。关键在于,整编36师的指挥官是国民党的一名悍将——钟松。
钟松,黄埔军校的第一期学员,早年曾加入共产党,但因中山舰事件转投国民党。他早期表现突出,在中原大战中就因战功被提拔为上校团长,后来更是成为少将旅长。在抗战期间,钟松多次展现出过人的指挥才能,尤其是在淞沪会战中,他带领61师成功阻击了日军的进攻,为自己赢得了青天白日勋章。因此,胡宗南对他十分倚重,把他提拔为新编36军的军长,并派他指挥整编36师。
面对彭老总时,钟松展现出了极高的军事智慧。1947年,彭德怀调动两个纵队围攻榆林城,由于急于攻下城池,决定采用围点打援的策略。通常来说,国军将领由于指挥力不足,在类似情况下常会陷入困境,造成重大损失。但钟松完全打破了这一常规,他预测到了我军的意图,采取了与众不同的机动战术。
根据资料记载,钟松决定让全体部队不走常规路线,而是绕道穿越榆林以北的沙漠地带,从而绕开我军的包围圈,快速出现在榆林附近。这一举动出乎了彭老总的预料,导致我军面临腹背受敌的危险,最终不得不撤退。
1948年,钟松再次展现了他的指挥才能。解放军在攻打洛川时,整编36师再次挺身而出,迅速驰援,给西北野战部队造成了巨大压力,迫使他们撤围。钟松还参与了多次解放军后撤时的追击,凭借着部队的机动性,连续数次打散我军的行军纵队,造成了重大损失,彭德怀甚至愤怒地称他为“打不死的钟松”。
随后,徐向前也遭遇了钟松的挑战。根据徐帅的回忆录,他曾在攻打运城时遭遇钟松的四个旅增援。徐向前原本想通过围点打援的策略来削弱敌人,但钟松的部队突击力极强,很快突破了我军的防线,迫使徐向前取消了攻城计划。战后,徐向前总结称,这一战打得并不理想,士气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从这些战斗来看,钟松和他的36师无疑是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部队。即使是像彭德怀和徐向前这样的顶级将领,在与他们对阵时也难以取胜,充分证明了钟松的军事才能。然而,尽管钟松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他并未因此获得更高的重用。
1948年,随着冯原战役的爆发,整编36师遭遇了彭德怀的重创。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36师损失惨重,9000余人阵亡或被俘。钟松虽然带领残部逃脱,但师长、参谋长等高层大部分被俘或阵亡。胡宗南对这一失败愤怒不已,将所有责任推给了钟松。钟松与胡宗南发生激烈争执,最终被撤职,并被派往西安司令部负责其他部队的编练工作。后来,随着战局的不断恶化,钟松决定以治病为由前往香港避难,远离了战场。
这一系列事件表明,尽管钟松具备非凡的军事才能,但他始终无法扭转战局,最终还是在战场上败下阵来,成为了历史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