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8月20日晚8点,百团大战的破袭战正式打响。八路军386旅的参谋长周希汉指挥左翼纵队,仅用了24小时,就摧毁了日军的七八个车站和据点,破坏了铁路,炸毁了桥梁和拆卸了钢轨。整整十几公里的铁路彻底瘫痪,日军的运输线被切断。
周希汉多次与日军交战,对敌人的行动习性有着深刻的了解。他曾预料到敌人肯定会进行报复,便立刻派出侦察员监视太原、榆次和太谷的敌情。不久,他得知,日军正在向榆次和太谷增兵。
8月30日,周希汉亲自前往前线观察敌情,发现榆次的一个日军大队正在向高坪方向移动。周希汉心里一动,意识到敌人很可能绕到自己的后方,于是立即决定派遣第16团去高坪阻止敌人。
为什么选择第16团?这个团一直以来表现优异,战斗力强,作风硬朗。1939年7月,周希汉曾带领第16团夜袭黄华,击毙和打伤日军军官百余人,缴获了大量武器,连蒋介石都为之振奋,并奖励了每位参战者一枚银元。
周希汉立即找到16团团长谢家庆:“榆次的敌人出动了,打算绕到我们的后方。你带两个营赶紧去占领高坪,动作要快。”谢家庆立刻带领部队动身。
然而,当晚周希汉再次收到情报,榆次的日军一个大队正向芦家庄移动,同时太谷城的一个日军大队也在行动。情况紧急,周希汉立即向上级报告敌情,并建议撤离铁路、遣散民工、集中部队,全力反击。师部同意了他的建议,并回复:“坚守高坪和道坪阵地,掩护群众有序撤退,协同第385旅消灭敌人。”
周希汉迅速指挥第38团一个营负责掩护民工疏散,第25团则从松塔、马坊急速调动,前往石拐北部,接受中央纵队指挥。自己则率领第38团主力和16团一个营赶到道坪,占领阵地,准备迎击敌人。
31日上午,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500多名日军对高坪发起了三次猛烈的攻击,但16团依然坚守阵地,敌人最终未能突破。与此同时,万余名民工也在上午完成了疏散。
当天下午,周希汉亲自到高坪视察,他得知多个敌军大队向道坪集结,似乎准备包围自己的主力。他意识到,敌人可能不仅是进攻高坪,而是意图打击八路军的指挥机关。他立刻将这个消息反馈给了上级,并指示谢家庆尽量拖延时间,直到黄昏撤退。
周希汉在道坪指挥所紧急准备了告急电报,但由于与师部的电台失去联系,他无法及时汇报敌情。为了争取时间,他决定采取主动,指挥部队进行拖延式防守。虽然蔡爱卿担心这样会被敌人包围,但周希汉坚决表示:“不管结果如何,我们必须争取时间,确保指挥机关安全撤离。”
最终,蔡爱卿带领部队去占领东大岭,周希汉继续指挥部队与敌人周旋,边打边撤,确保敌人无法进一步逼近八路军的指挥部。
9月1日,周希汉在白云镇再次阻击日军一整天,仍然未能与师部取得联系。他推测,敌人已被拖慢了进攻节奏,首脑机关可能已经安全撤离。于是,他决定带领部队撤至羊儿岭,等候进一步指示。
在羊儿岭,周希汉继续与日军激战,并在半夜终于与上级取得联系,得知师部已经成功撤离。陈赓命令他可以撤离阵地,周希汉终于松了一口气,带领部队迅速撤离,成功脱离了危险。
经过一百多里的急速撤退,周希汉带领部队来到安全地带,途中遇到了八路军总部的政治部主任罗瑞卿。罗瑞卿紧紧握住周希汉的手,说:“希汉,你们打得太好了,坚决、顽强,真是救了我们一命!没有你们,我们就要被日军包围了!”
周希汉这才意识到,日军原来并不是想包围旅长和师部,而是直接瞄准了八路军总部的指挥机关。周希汉的果断行动,成功避免了一次重大危机。
这一段历史被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战将:中国人民解放军传奇将领纪实》一书详细记录,并成为深受读者喜爱的军事畅销书,曾名列中国军事热销榜第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