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的名将王翦,晚年指挥着60万大军摧毁了楚国,但他并没有因功高而得意,反而心生担忧,害怕自己会被皇帝嬴政猜忌,于是决定向嬴政请辞,打算告老还乡。然而,作为一向残暴的秦始皇,嬴政听闻后却说:“朕不杀你,你留下便是。” 这一反常的决定背后,究竟有怎样的原因?王翦又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
根据史书记载,王翦生于战国时期,当时各国关系错综复杂,战乱不断。在这种动荡环境中,王翦从小便对军事产生浓厚兴趣,别人还在玩耍时,他就开始研读兵法。当他长大后,迫切想要投身战场,终于通过关系进入秦朝政府。然而,年轻时的王翦并未得到重用,因为秦国当时有许多杰出的名将,如白起和司马错等,王翦只能默默无闻地在宫中度日。
然而,王翦并不甘心如此,他开始积极寻找机会表现自己。终于,他遇到了白起,成为了白起的跟班,开始展现自己的军事才能。可惜,好景不长,白起因故被秦昭王赐死,王翦的前途再度陷入低谷。但他并未放弃,而是在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机会。
一次,王翦得知秦国宰相范雎有意除掉魏国的魏齐。魏齐曾是范雎的恩人,却对他百般侮辱,范雎因此心生仇恨。王翦意识到这是一个好机会,便主动向范雎提出:“大人,不必亲自动手,交给我来做。” 之后,王翦巧妙设局,在长平之战后成功利用宴会陷害赵国的平原君,将魏齐引渡至秦国,最终让魏齐自杀。范雎得以复仇,王翦也因此赢得了秦昭王的信任,开始得到重要职务。
随着嬴政的回国,王翦被任命为嬴政的近侍,为嬴政提供了许多帮助。嬴政虽然年幼,却早早展现出过人的智慧。13岁时,嬴政成功继承了秦国的王位,开始了他的统一大业。而王翦也通过辅佐嬴政,逐步巩固了自己在朝中的地位。
然而,嬴政继位初期并不顺利,权力实际上掌握在吕不韦手中。吕不韦不仅权力大,还与嬴政的母亲太后赵姬有私情,这让嬴政感到屈辱。嬴政虽然心中愤怒,但只能忍耐。然而,吕不韦却更过分地与赵姬生下了两个孩子,暗中拉帮结派,甚至有了谋反之心。这一切,王翦都看在眼里。于是,在一次嬴政外出祭祀时,王翦派兵三万保护嬴政,并暗中部署力量镇守咸阳,防止吕不韦反叛。
这一行动最终触发了吕不韦和嫪毐的叛乱。嫪毐发动了“蕲年宫之变”,想要借机推翻嬴政的权力,但王翦果断出兵,将叛乱迅速平息。嫪毐被五马分尸,其家族也被满门抄斩,而太后赵姬也被软禁。至于吕不韦,嬴政虽然曾考虑宽恕他,但王翦劝说嬴政:“大王,除掉吕不韦才能彻底消除后患。”嬴政最终同意,吕不韦被毒死,嬴政从此完全掌握了实权,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王翦在嬴政的统一战争中屡立战功,尤其是在攻打赵国和燕国时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公元前236年,嬴政问王翦应该攻打哪个国家,王翦考虑到韩国最为虚弱,且地理位置战略重要,建议先攻韩国。战争迅速取得了胜利,几乎没有王翦出马,秦国顺利占领了韩国。
但嬴政在韩国战后并未停歇,赵国和李牧的强大让嬴政心生复仇之心。李牧先后打败了秦国的桓齮,使嬴政愤怒不已,决定亲自出兵。但王翦深知赵国的强大,建议暂时避其锋芒,最终利用反间计离间赵国高层,促使李牧被赵国除掉。王翦随后带兵攻入赵国,迅速占领邯郸,俘虏了赵王。
燕国见状,决定伺机而动,试图刺杀嬴政,然而王翦及时阻止了这一阴谋。之后,王翦再度率军出征,将燕国征服。
尽管王翦战功赫赫,但他心中始终有一份担忧。正如他曾对儿子王贲所说:“帝王的心思不可猜测,功高震主容易招致杀身之祸。”王翦深知,白起的死是个警钟。因此,在准备攻打楚国时,王翦谨慎行事,低调隐忍,最终用六十万大军打败楚国,完成了自己军事生涯的最后一战。
战后,嬴政欣赏王翦的忠诚与功劳,欲让他继续留任,但王翦以年事已高为由,请求告老还乡。嬴政深知王翦的心思,温和地答应了他:“朕不杀你,你留下便是。” 王翦最终得以善终,成为战国四大名将中唯一不死于非命的将领。他不仅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获得了名声,也通过巧妙的政治手段确保了自己和家族的安全,世代香火相传。
王翦的成功不仅是因为他军事才能出众,更因为他懂得如何在复杂的权力斗争中寻找到生存之道,最终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