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太后:从宫中隐秘到荣誉归来
前言
公元1435年,宣德十年正月初二,明朝皇帝朱瞻基因病重,派人召皇太后张氏前来病榻前。他有一件极为重要的事需要透露给母亲。张太后心中疑惑,因皇后、太子等早已在场,疑问为何此时会有更重要的事要谈。然而,朱瞻基在临终之际告诉母亲一个秘密:他有一名七岁的孙儿,寄养在宫外的宦官陈符家中。朱瞻基请求母亲宽恕,命人将孙子和其母一同带进宫见面。
这名孩子便是后来拯救大明江山的景泰帝——朱祁钰,而他的生母,便是本文的主角——吴太后。传说中,吴氏原是汉王府的宫人,因朱瞻基偶然的青睐,才诞下了这一位皇子。出于对母后的担忧,朱瞻基一直将母子二人秘密养在宫外,直到他临终时才给了她们名分。
这段传说的可信度到底有多高呢?吴氏的真实背景是什么?景泰帝去世后的吴氏命运又如何?
---
吴太后的背景与历史记载
吴氏生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家乡在丹徒(今江苏镇江)。关于她早年的经历,史书中的记载并不多,尤其是在《明史》中的记载更为简略:“吴太后,景帝之母,丹徒人。宣宗为太子时,选入宫,宣德三年封贤妃。”但《明史》的描述明显有误,因为朱瞻基在担任太子时,时间是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如果吴氏当时已经28岁,那么她不可能是未婚女子。而实际上,吴氏是于永乐十年(1412年)八月进入宫中,年仅16岁。这一错误可能源于《明史》的笔误。
《明史》中提到,吴氏曾是汉王府的宫人。此说法来源于《罪惟录》一书,书中称:“贤妃吴太后,代宗生母也,都督彦名女,初为汉王宫人。”根据这段描述,吴氏在宣德元年(1426年)和朱瞻基相识,然而更为可靠的史实表明,吴氏出身于丹徒的普通家庭,并非所谓的汉王府宫人。
根据《明功臣袭封底簿》,吴氏的入宫缘由是因“礼仪事”被选入,她的兄长吴忠因此被封为锦衣卫百户。吴氏的生母特别能生育,可能因此获得了宫中的青睐。她与朱瞻基的关系是在她30岁以后才逐渐亲近的,并在宣德三年(1429年)生下了皇子朱祁钰,并被封为贤妃。
---
朱瞻基去世后的命运转折
宣德十年(1435年),朱瞻基驾崩,遗诏皇太子朱祁镇继位。当时,吴贤妃虽为皇帝之妃,却未享有应有的尊荣,甚至未曾随驾殉葬。月余之后,朱祁钰被封为郕王,按常理,吴贤妃将继续在宫中度过余生。然而,发生在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
在土木堡之变中,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朱祁钰被任命为监国,后因局势变化,最终继位为帝。登基后,朱祁钰为母亲吴氏争取应得的尊荣,尊她为“皇太后”,并册立妻子汪氏为“皇后”。吴氏从此成为大明历史上唯一一位由皇妃晋升为皇太后的女性。
---
吴太后的荣光与悲凉
尽管吴氏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宫妃迅速晋升为皇太后,但这种辉煌并未持续太久。景泰八年(1457年),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成功复位为皇帝,吴太后被迫重新被废除,恢复为“宣庙贤妃”。此后,她孤独度过了五年的岁月,直到1461年去世,享年65岁。
尽管在明朝历史上,吴氏曾短暂享有尊荣,但她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宫人到皇太后,再到被废除,这其中的波折,足以令任何人感到心酸。
---
结语
吴太后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从一个16岁就进入宫中的女官,到成为一位皇帝的母亲,她的经历充满了荣耀与痛苦。她的命运最为突出的部分是在她的儿子景泰帝的短暂帝位期间,但最终却因一场政治变故从巅峰跌落,重新变回一个“贤妃”,并最终孤独死去。
在她去世后,虽然她的生前地位一度被遗忘,但直到南明时期,她的尊荣才得以恢复。尽管如此,吴氏的荣耀依旧难掩她生命中的种种悲剧。她的一生,始终被历史铭记为一个悲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