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满洲人名为爱新觉罗·胤禛,生于1678年,去世于1735年,是清朝在北京定都后登基的第三位皇帝。因此他是继承定都之后的第三位统治者。上任后,他推行一系列稳固政权和振兴经济的改革,包括改土归流、摊丁入亩、废除贱籍制度、建立养廉银制度,以及实现官绅一体、共同纳粮的制度安排。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口增长、经济繁荣,被后人视为为乾隆盛世或“乾隆中兴”奠定基础的重要基础。
雍正共在位十三年,去世时57岁。根据《清世宗实录》的记载,他在十三年八月二十日感到身体不适,仍照常处理政务,并召见大臣;二十一日病情加重,照常理政,大学士张廷玉每天都来觐见,未曾间断……三日后,即二十三日子时,皇帝去世。官方记载用的是“龙驭上宾”等字样,意思是他在病情恶化后离世。此事成为宫廷诸多谜案之一,被视为清宫八大疑案中的重要话题,历来有各种传闻与争议,至今仍有不少难以使人信服的故事流传。
关于雍正之死的传说极多,其中最为流行的版本是野史和小说中描写的“吕四娘刺杀说”。据传,吕四娘是江南士子吕留良之女,因为父亲反清而被处死,她的子孙被奴役流放东北。传说中她逃出宫廷,拜世外高人为师,学成“血滴子”“隐身术”等绝技,遂潜入皇宫。由于她容貌与聪慧受宠,某日陪侍皇帝时趁机刺杀,取走皇帝首级以报父仇,甚至还留下了“雍正下葬时以黄金头颅替代”的传闻。这类情节在影视作品中广泛出现,成为大众熟知的戏剧化桥段。
著名作家二月河因为其庞大的“帝王系列”而名声大噪,他以历史题材创作了长篇作品,涉及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等人物。电视剧《雍正皇帝》里有一个虚构人物乔引娣,原本是雍正宠爱的人物,后来被揭示其实是他在外流落多年的女儿。故事情节中,雍正在情感与权力的冲突中一度失控,场面紧张激烈,让观众感到震撼。
就关于雍正之死的解释,历史上确有多种说法。近代学界和一些历史研究指出,雍正最终很可能与服用丹药有关。他在晚年曾邀请道士如张太虚、王定乾等人到圆明园为他炼丹,并迷恋一种名为“既济丹”的丹药,还把这类丹药赐给亲信大臣,如鄂尔泰、田文镜等,并传授他们服食的方法。另有记载提到,雍正私生活在晚年时较为放纵,甚至被报道为在某些时刻服用春药以满足个人欲望,从而使身体更为虚弱。朝鲜的参赞官洪景辅也曾向朝鲜国王汇报,说雍正“沉淫女色,病入膏肓”,这从侧面反映了他在晚年的身体状况确实并不佳。
在这种体质脆弱、又大量服用丹药的情况下,体内的毒素积累会越来越多,因此并不奇怪他最终会出现健康恶化甚至猝死的情况。现有的史料和学界研究多认为,雍正之死更可能与丹药及其副作用有关,而非单纯的自然衰老或意外事件。然而,关于死因的争论长期存在,宫廷秘闻与民间传说交织,形成了丰富而复杂的历史与文化记忆。
总的来看,雍正的在位时期以一系列改革和治理措施为主线,稳定了清朝初期的统治秩序,推动了国家行政和经济的发展,为日后乾隆时期的盛世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同时,关于他的死因,既有确凿的官方记录,也充斥着大量传说、戏剧化的故事和后人的猜测,成为中国历史长河中颇具争议且富有想象力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