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 作者:杨树
提到中国历史,三国无疑是最让人熟知的时期。即使我们将范围放宽到整个东亚,三国的故事依然深入人心。尤其是在日本和韩国,许多政治人物在外交场合时常引用三国典故,因为这是大家都能理解的历史文化。
其实,三国时期并不长,若从黄巾起义算起,也不过一百年不到。这段历史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中最为耀眼的篇章,首先是因为它本身充满了传奇色彩,其次,通俗文学的广泛传播也功不可没。经典名著《三国演义》几百年来风靡一时,几乎所有人都耳熟能详,就连文盲也能了解其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三国初期的风云人物
小说的影响力将三国历史塑造为一个充满英雄豪杰的时代,而这也导致了一个普遍的看法:三国前期,从黄巾起义到诸葛亮去世这段时间,才是三国最为精彩的时期。大家普遍认为,前期的英雄人物更为出色,战役也更加紧张刺激。而一旦诸葛亮去世,三国似乎就不再那么令人兴奋了,人物的能力大幅下滑,许多人即便属于“三国”,也渐渐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这种看法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三国前后的确有所不同,尤其是在人才和局势上。这里的“前后”并不是以诸葛亮去世为分界点,而是指三国正式鼎立之后,局势的变化。
乱世出英雄,英雄成乱世
东汉末年,整个国家政权腐化不堪,士族豪门成了最大权势阶层,中央财政几乎破产。而黄巾起义的爆发,更是让局势更加动荡。在这种背景下,人才的选拔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察举制由于严重的官僚垄断,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许多有才之士只能通过其他途径才能脱颖而出。
曹操最早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标准,三次发布求贤令,只看能力,不论出身或德行。其他的豪杰,虽然没有公开表示,但也在实际操作中遵循了这一原则。由此,各种势力的门槛降低,人才的流动性大大增加,几乎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
在这种乱世的背景下,涌现出了一大批英雄人物。曹操麾下有荀彧、郭嘉、贾诩等谋士,张辽、徐晃等名将,许褚、典韦等勇将;刘备阵营也有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等英雄人物,他们大多数都没有显赫的出身,而是通过战争和才能证明自己。
经过多年的拼杀,三国的主要势力逐渐清晰,魏、蜀、吴三国鼎立。但此时的战争已经不再像之前那么充满变数,局势逐渐稳定,各国间的权力也大体平衡。这时的选才机制,如魏国的九品中正制和吴、蜀沿用的东汉旧制,使得人才的涌现不再像早期那样迅猛,跨国流动也不再容易。
后期稳定与人才的变化
虽然三国后期依旧不乏精彩的战役和人物,但整个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转变。前期的三国局势动荡,需要大胆的开拓和冒险精神,而后期的三国则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更多的是需要稳重和守成的策略。
以诸葛亮为例,他在后期的六出祁山,尽管表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但他的策略更多的是依靠国家的资源和力量,与前期那种充满冒险和创新的战役相比,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特别是在多次北伐之后,诸葛亮的策略逐渐显得有些重复,虽然有文学加工,但实际效果有限。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姜维的九伐中原上,虽然仍然充满了战略谋划,但由于地理、资源等限制,突破性成果并不显著。事实上,即使在三国后期,诸如晋与吴之间的西陵之战这样的对局,依旧能够展示出较强的智力较量。
晋的崛起与三国的终结
当时的晋国,并不是一个全新崛起的力量,而是魏国内部长期积累的结果,主要由司马家族主导。司马懿、司马昭和司马炎三代人的政治谋略和军事能力,深刻影响了魏国的未来。
司马懿一生都以智谋和深沉的政治手腕著称。他能在关羽北伐时化解危局,能够指挥军队平定辽东,擒孟达并多次与诸葛亮斗智斗勇。司马懿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使他成为三国时期的顶尖人物。
司马昭虽然名声不好,但在民间却有一定的好评。他废除了曹操的屯田制度,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提高了生产力,甚至在蜀汉灭亡后,对原蜀汉官员的安抚,也表现出了政治家的智慧。
司马炎的“户调式”制度和其他改革措施也为晋国的崛起提供了基础。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司马家族逐渐掌握了魏国的实权,最终建立了晋朝,打破了三国鼎立的平衡,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新局面与更多变数
晋的崛起,意味着三国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局面变得更加复杂,三国的历史走向也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尽管小说中诸如魏、蜀、吴的英雄人物依旧活跃,但真正决定历史走向的力量,往往已经转移到了新兴的晋国身上。
“晋”的出现,让三国的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而《率土之滨》游戏中的新版本“无界”,则真实再现了这一历史进程,玩家可以亲身体验这一历史转折点,感受不同势力间的权谋斗争与变数。
在这段历史中,不论是三国的英雄人物,还是新兴的晋国势力,都为这一历史篇章增添了更多的精彩与变化。而作为游戏中的一方势力,你将如何在这片乱世中创建属于自己的帝国?